AAAT

【和讯网】人民大学:人民币两年内或超日元成全球第四大货币

时间:2015年07月23日 作者: 
7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2015年国际货币论坛上,人大校长陈雨露指出,人民国际化的初期目标已经完成,在未来的两年内其人民币很可能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 陈雨露表示,从2009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接近6年时间,在这6年里面,人民币国际化保持高速增长。 201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量达到了6.5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1.6%。全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已经提高到了2.96%,全年人民币直接投资额为1.0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将近1倍。 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和金融交易当中的份额也达到了2.8%,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的外汇交易货币。 据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测算,从2009年到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增长超过120倍,从0.02已经提高到2.47,而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主要货币的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份额下降。 陈雨露表示,截止到201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已经上升到了2.9,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7%的平均增长速度,按照当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来看,预计到2015年底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份额会达到3.4%,而日元的国际化指数回落到3.82%以下,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已经不足一个百分点。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落地,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的推进,人民币两年之内成为第四位国际货币是完全有可能的。”陈雨露指出,一带一路是未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机遇,“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个战略存在内在一致性,一定会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陈雨露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含44亿人口和21万亿美元的GDP规模,分别占到了全球人口的63%和经济总量的29%。 借助如此庞大的市场,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和能源有一半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那么全球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份额会提升到7.05%,这样无疑会大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 因此他建议,中国需要做好的三项基础工作。首先,要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和接受人民币的习惯,对沿线国家对外大宗商品贸易提供人民币的支持和人民币计价结算。同时要发展大宗商品人民币期货市场和其他的金融产品。 其次,人民币要在基础设施融资当中成为关键货币,提高人民币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参与程度,成为最常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货币。在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项目贷款当中增加人民币产品,引导互换人民币进入当地的授信信息系统当中。 最后,将“一带一路”产业园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一个重要的支撑。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走廊建设当中,建设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突破资金的瓶颈,为人民币国际化确立长期的支撑点。 【原文链接】人民大学:人民币两年内或超日元成全球第四大货币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