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评论通讯社】智库论坛:经济专家谈中资银行的国际化

时间:2015年09月22日 作者: 
中国评论通讯社实习记者 赵宇鹏 报道

1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中评社 赵宇鹏摄)

中评社北京9月21日电(实习记者 赵宇鹏)9月20日,“《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发布会”在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互联网与创新金融研究中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联合主办。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对报告进行解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鄂志寰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对报告做出精彩点评。发布会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主持。

贲圣林首先介绍做《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这一课题的初衷,在他看来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有数十年,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提出都标志着中国企业、中国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势在必行。那么现在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究竟到了何种地步?我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银行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做使中资银行更加的国际化?贲圣林和他的团队希望用国际化、量化的指标来帮助中资银行能够有的放矢的解决这些问题。

接下来贲圣林从四个方面介绍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一部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分析。贲圣林认为,国际经济近一段时间处于“东方不太亮西方有点亮”的状态,新兴市场面临比较多的挑战,这与前几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是求质量不求速度,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加快,“去年可以说是中国对外投资元年,所谓元年就是我们首次中国的对外投资,接近或者超越了外商对华投资”。此外,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包括“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金融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都在推动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促使中资金融机构不断稳步推进国际化。

第二部分,中资银行国际化指数体系的构建。贲圣林介绍说,他们根据专家的意见选取三类指针,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衡量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第一类指标包括其境外资产,境外营业收入,境外利润,境外贷款、存款;第二类指标包括该银行在境外机构数目,以及境外雇员人数;第三类指标是调查该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情况,包括并购的金额和所涉及的雇员人数。然后将以上三类信息投入到所建模型中,得出相应指数。

第三部分,中资银行国际化现状分析。贲圣林通过数据收集得出,中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亚洲与欧洲,此外还包括与我国经济相关性比较强的国家,比如和中国有大宗资源贸易的澳大利亚。具体到五大银行的海外分布,亚洲和欧洲占到总体投资的73%。而在五大行内部划分中,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所占份额也是达到了73%。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 (中评社 赵宇鹏摄)

第四部分,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战略的建议。贲圣林认为,我们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时候要审慎制定国际化战略,依据自身的禀赋、客户基础、战略定位、人才储备来制定相应规划,同时统筹推进境外布局、谨慎选择海外发展模式。ﻩ

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各位嘉宾各抒己见对报告做出点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高度评价贲圣林所做的报告,并补充道,中国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助力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政策,营造出相适应的环境氛围。作为中资企业也需要有国际视野,这样才能与国际化的大环境相适应,同时在走出去时务必要保持谨慎,分析透彻后再做决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首先肯定了贲圣林团队为这份报告所付出的努力,在赵院长看来《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出来的时机恰到好处,提出了下一步国家的发展战略,对中资银行走出去有借鉴意义。他认为,中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国际环境的制约,注重自身形象的建立,更加积极的融入海外市场。

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鄂志寰最后点评道,该报告视角新颖独特,采取存量、增量等多种角度对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加以分析。在她看来中资银行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除采取较为传统的分支机构形式外,海外并购也可能会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受到各家银行的欢迎。此外,若要把握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和总结。

据悉,《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由贲圣林教授率领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编写而成,团队成员还包括俞洁芳、顾月、吕佳敏、姚华威、郑竹雯等。

4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中评社 赵宇鹏摄)

5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鄂志寰(中评社 赵宇鹏摄)

6嘉宾会后合影(中评社 赵宇鹏摄)

原文链接:【中国评论通讯社】智库论坛:经济专家谈中资银行的国际化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