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经济导报】普惠金融扶贫:离开互联网将难有成效
时间:2016年06月03日 作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杨虹
6月2日,中国银监会召开例行发布会,北京银监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介绍了首都银行业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无独有偶,近日IMI(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在近期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我国还有7000万人口的脱贫问题,如果普惠金融做得更有效率,会促进整体脱贫目标的实现。
那么为何普惠金融难以实现?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如何?相关受访专家表示,普惠金融的痛点在于小微企业规模不经济,互联网金融可以重构商业模式,未来科技的发展或将大幅降低相关交易成本。
痛点:小微企业规模不经济
据了解,普惠金融的概念是联合国率先提出的,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都是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对象。
我国的普惠金融这种服务真正意义上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致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到普惠金融的发展阶段。我国普惠金融最初发展时,吸收了很多国外的良好经验,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小额信贷试点。比较典型的是河北易县成立的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之后许多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业开始投向了小额贷款领域,微型金融发展也比较活跃。
不过,为何普惠金融,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难以成功推广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现实当中,小微企业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太高。而且这些风险是不可定量的,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经常会发生逆向选择。贝多广举例道,假设微型金融企业给10户农民,怎么定利率?因为信息不对称,利率通常是定到10户当中最差那个,因为他风险最大,所以必须要有很高的利息。那些信用排名第一第二的,因为利息太高,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逆向选择,即服务对象越来越差,利率越来越高。
还有一点是规模带来的道德风险,贝多广表示,对于这些弱势和微小企业来说,有时候成本难以预料。假设借给一户个体户1万块钱的时候,他保证准时还款,借款额上升到10万块钱的时候,个体户会想到今后还要继续合作,因此会老实归还,而一旦给100万元贷款的时候,他一定拍桌子说走了,因为他一辈子都挣不来那么多钱,这是微型金融里面很难对付的现象。并不是说这些人是坏人,有的时候风险控制就是控制在规模上。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普惠金融难度非常大,主要是边际回报非常低。贝多广表示,中央号召金融机构应该关注小微企业以及村民,但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也表示,普惠金融供给一直比较缺乏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其服务的成本比较高。金融服务必须具有可持续性,需求可持续,盈利可持续,不可持续它就很难吸引足够多的资源来进入这个领域,让更多人受惠。
互联网金融:重构商业模式
如果传统金融机构做普惠金融有难以克服的痛点,那么互联网金融有何独特的优势呢?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最佳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表示,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可持续特征使其成为普惠金融的最佳选择。低成本可能是互联网金融最直接显著的特征,其交易成本大约只有传统银行的20%。因此,互联网金融可以使得在传统金融环境下无法盈利的普惠金融业务得以盈利,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经济、规模经济特征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刘英表示,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效降低成本,而且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大幅度提升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这种规模经济、平台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这种商业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一步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
如果商业不可持续,就很难做成更大范围的客户受益的商业模式。巴曙松表示,怎么样能够让普惠金融这个金融服务通过运用特定的产品,拓展特定的客户,运用特定的商业模式,让更多的客户在进入金融服务的时候是收益可以覆盖成本的,成本包括运营的成本和信用的成本是尤为重要的。让一部分人群能够获得这些金融服务,而且这个服务和产品是多样化的,公平的,除了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还要提供一些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把原来不能纳入这部分的客户纳入到覆盖范围内。
对于企业而言,设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可以满足普惠金融的需求。PPmoney互联网金融平台董事长陈宝国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为切实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大众和实体经济的理念,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坚持“产品为王”的战略,以创新型的产品满足日趋强烈的投融资需求。
据了解,目前国内民间金融市场容量估计高达30万亿元左右,而其中的应收账款保理市场容量为20万亿元左右,是份额最大的细分市场。但近年来国内商业保理业务量仅有200亿元左右,待开发空间巨大。
针对这一民间金融极其重要的细分市场,陈宝国表示,PPmoney推出了“加多保”产品,对接大型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年化收益率8%左右,由上市公司或国企等承诺付款,并引入了国有保险公司保障机制,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
“加多保为投资者提供了又一安全可靠的理财选择,同时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加快其资金周转,为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做出了贡献。”陈宝国表示,“它实现了投资者、企业和平台三方共赢,是PPmoney的核心产品,未来平台将与更多企业合作,着力深耕这一广阔市场。”
趋势:科技发展有效降低成本
早在2011年9月,普惠金融联盟全体成员在墨西哥通过了《玛雅宣言》(MayaDeclaration)。《玛雅宣言》是第一个可以量化的、旨在解决25亿无银行服务人口普惠金融问题的全球性宣言。我国政府也签署了《玛雅宣言》,为此提出了5年规划,承诺了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覆盖率、满意度等指标。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贝多广表示,三大方向可能使得普惠金融的能力迅速提高,使成本大幅下降。第一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技术,都有很强的能力,尤其是互联网传送和分享能力非常强。手机已经实现了远程接受使用发送,可以进行交易。技术的有效结合与提升使得普惠金融进入了新的里程碑,使得商业模式降成本、增速度、广覆盖,都是可以实现。
第二是数字化普惠金融,其中重要一点是发挥中国三大网络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效果,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都是网络运营商的。贝多广表示,移动手机的客户已经在运营商手中了,在允许的情况下,安装相关APP就直接变成了客户。
第三是代理商,普惠金融一定有代理商,尤其是解决最后一公里。贝多广举例道,在一个村子里面,100户人家不需要都变成客户,把村长变成客户,村长就是代理商,他可以把100人连接起来。这样代理商可以在全国蔓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而终端用户、企业、个人、老百姓,都是用一个终端设备来解决金融问题。
普惠金融发展路径较为清晰可见,企业家又如何看待这种机会呢?陈宝国表示,传统的金融家均诞生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几乎无民间机构的身影,但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了众多民间企业家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人人成为金融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草根也可成明星”将成为现实。
“业内总在探讨下一个风口在哪,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下一个风口就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国版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超越阿里巴巴,世界版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媲美苹果。未来5年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望诞生中国首批草根金融家。”陈宝国表示。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导报|普惠金融扶贫:离开互联网将难有成效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