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瑾璞: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问题和经验
根据在“十三五”金融新业态研讨会上的发言文字实录整理
今天我想就“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分五点内容:第一点是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内容和特征。因为现在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有点乱,有的理解是偏差的,大家可以上网查查进行核对比较。第二点是我想跟大家强调一下,中国政府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并不是现在有,而是我们一惯的努力。第三点是实践证明中国的普惠金融一直处于中高水平。我们不要妄自菲薄都说国外的高,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做的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全球著名的研究普惠金融的专家大约20个,这20个专家我基本上都跟他们做过交流,他们对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还是赞赏的。第四点是我们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第五点是就进一步提高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提几点建议。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
普惠金融的含义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服务。这是标准的含义。其中有几个基本内含,一是机会平等,第二个是可持续性要求,三是可负担的成本,四是适当的原则,五是有效的服务。金融机构作为供给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可负担的成本。另外我们作为金融消费者即需求方也是负担得起,并且是适当的、有效的服务。适当性原则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比如说一个盲人,你让他看书,这不是适当的,适当原则就是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这个概念给大家简单说一下。
普惠金融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账户、储蓄、信贷、支付、保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基本特征是三性,即可获得性、可适用性、可便利性。可获得性是什么意思?我有机会并且能够得到金融服务,可使用性就是银行给你提供的服务你可以使用,还有可便利性,即方便实用。
二、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成立并组建了三大合作组织之一的信用合作社,在上世纪农村信用社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包括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2006年我到孟加拉国考察小额信贷,有一个老行长跟我一起去,他说我们上世纪50年代做的都比孟加拉国做的好,那时信贷员挎一背包,走村串户,逐笔储蓄和放贷,甚至邻里纠纷也要由信贷员调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深化金融改革过程中,开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和支持下,2000年前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一度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农户。
进入新世纪,就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积极推动金融服务机构的多样化,特别是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2005年小额贷款公司(MCC)开始试点,2006年农村交换型金融机构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开始设立,这几年民间银行的建立等等。
另外,发展普惠金融更重要的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加强金融基础服务建设,征信体系、支付体系、反洗钱体系、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等等基本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覆盖了80%的人口和绝大多数的企业单位。支付体系为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反洗钱体系,如果没有反洗钱体系和国际反冼钱合作体系,我们海外追赃肯定也不会如此顺利。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在座的各位都是金融消费者,你们的正当的合理的权益都是受到保护的。以上这些,为我国发展和推进普惠金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并且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领先的。
与此同时,我国也一直积极吸收国际上普惠金融经验,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全球最主要的普惠金融国际组织是二十国集团(G2O)框架下的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目前我代表中国的中央银行担任这个组织的共同主席。明年我国是G20主办国,明年的GPFI如何运作并重点研究解决那些问题,将主要由我们提出。2014年在全球普惠金融聪明(AFI)年会上我国承诺发展普惠金融并公布了行动计划,从今年开始的三年内,我们将以主要领导者身份参与GPFI的工作,主导普惠金融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推进其行动计划。
三、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处于中上水平
实践证明,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全球中上水平。具体我用相关数据和图表展示给大家。第一是关于账户,2014年全球账户普及率为62%,中国为79%,我们的账户普及率高于全球平均数17个百分点,这是是相当高的。第二是关于储蓄。2014年,全球25%的成年人或者50%的储户在过去12个月内在正规金融机构存款。我国是储蓄大国同时也是高储蓄率的国家,因此我国关于储蓄的相关指标和数字也是大大超过全球水平。第三是关于借款,2014年全球42%的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内曾借款(包括使用信用卡)。我国不包括信用卡的个人贷款人数大约占贷款总人数的15%,如果加上信用卡的透支和使用也算是贷款的话,我个人估计这个数据将会超过50%。
根据国家上通用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我大体计算了一下2013年我国各省市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结果是,高普惠金融地区有四个地方,即上海、北京、天津、浙江,中普惠金融地区有10个省市区,低普惠金融地区主要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贵州等地,基本上和经济发展程度是一致的。
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显著,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经验部分,我认为至少以下是可以肯定的。一是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我们国家的金融机构多样化且网点多。据统计,2014年底,银行机构营业网点21.6万家,保险网点2.2万家,ATM自助机具124.7万个,POS机1593.5万个。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很高,因此金融服务中的储蓄和支付基本上是可以满足的。二是近几年我们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数字金融技术应用比较广泛。2014年底我国人均拥有移动支付电子账户0.4个,2014年人均使用移动设备交易3.3笔,人均非现金交易45.9笔。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使得更多的社会公众享受了金融服务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问题部分,主要有三点。一是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流向发达地区,如何引导金融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是难题。曾有人提出来为了防止农村资金流入城市,建议发行城市版和农村版的人民币,这个事挺麻烦的,大家可以思考其可行性。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发展问题。二是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模式尚不显著,也就是说平均收益率低,制约服务主体参与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在这里我给大家谈一个观点,你让我到农村去,农村虽然是广阔天地,但是我到那里是赔钱的,谁愿意做这个出力又赔钱的事呢。三是普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特别是对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缺乏。
五、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的几点思考
普惠金融就是要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普之城乡、惠之民众”。普之城乡是一个宽度的概念,是强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也就是要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地覆盖传统金融覆盖不了的部分、老少边穷地区。惠之民众是一个纵向的概念,是强调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使消费者能够使用并且便利安全,也就是要给更多的消费者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所提供的渠道、便利和安全。因此,一定程度上,覆盖面和渗透率就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支点。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就必须在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渗透率上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特别是扶持和支持政策,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微型金融主体从事普惠金融业务。一般来讲,由于普惠金融对象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是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对象,基本经济条件较差。除去普惠金融对象的努力外,政府要努力完善政策体系,特别是财政补贴手段,弥补这一经济差距。
二是发展代理机构或者无网点银行等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普惠金融对象的特殊性,相对应其业务也基本上为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如储蓄、支付、保险,以及小额贷款等,有时也由于其居住地偏远等原因,直接建立机构成本不可能被盈利覆盖,国际上一些发展较好的国家均是大力发展代理机构,一些零售商店也成为普惠金融机构的代理点,世界上巴西、墨西哥等国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如互联网等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长尾效应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要认真总结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和经验,在互联网+普惠金融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四是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进行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普惠金融主要是从解决金融排斥这一概念而来,原来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而出现的,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科技互联网在金融中的运用,也要对原来的普惠金融进行升级换代,使之更符合现代经济的需要,真正体现出普惠金融小、碎、微等基本特征,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提供多元性与差异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保证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等获得及时、必要的基本金融服务。
五是要充分认识到普惠金融的概念、内含和外延等也是动态和发展的,不能一味沉没于过去的老的理解。比如,小额信贷的额度,在我国过去2000元是一个大的数额,而现在2000元则是一项生活品的支出,而对于其生产经营等可能作用不大。普惠金融机构也不仅仅指专门做小额贷款的机构,而一些大中型银行也可以做普惠金融的业务线。普金融可以有不同类型、不同种类,只要其目的一致,普惠金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可以。
【原文链接】焦瑾璞: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问题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