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曲凤杰:国际产能合作:产业选择不妨看看这四个基准

时间:2016年09月21日 作者: 

长期的高投资率和大量的储蓄剩余,为我国创造了产能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条件,国际产能合作也成为宏观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2014年既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开创元年,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调整的重要时间节点。此后,国际收支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局面有所改变。笔者认为,“中国版黑字还流”已经开始上演,即通过资本的输出(直接投资或对外贷款),帮助和支持对象国基础设施建设并培育生产能力,承接因中国产业升级和要素成本上升亟须对外转移的产业;中国也可藉此拓展了对外贸易空间,改变了贸易商品结构;更深远的影响是,通过扩大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

通信行业成国际产能合作代表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诸多领域都涌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我国通信行业也已汇聚了一批具有强大实力的代表性企业。MBASkool基于2014年销售收入、利润额与市值情况而列出的全球十大信息通信企业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102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198亿美元的利润额以及1846亿美元的市值位列全球信息通信企业第二位,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则未列入前10位,这显示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范围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均在规模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此外,海格通信、信威集团、中兴通讯、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华为等一批民营企业也具备了强大的海外经营实力。海格通信是国内军民融合、卫星应用领域的龙头,在北斗领域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信威集团已在柬埔寨、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实现通信技术的输出,未来在尼日利亚、尼加拉瓜、坦桑尼亚还将继续推进。中兴通讯则是国内通信设备龙头,海外收入占比已过半。中天科技、亨通光电也是国内海缆装备的龙头企业。

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不仅仅为单个企业或某一类企业的成长,更是着眼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就更为重要。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加强产业引导,可以更好地提高合作的成效。可见,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选择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通过合理的产业选择协调微观企业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国家推行国际产能合作的宏观战略目标。

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这些行业几乎涵盖了所有制造业领域。但由于每个国家的自身的情况以及与我国合作基础现状差异比较大,在产业选择上会有不同侧重。

笔者认为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产业选择可以确立以下基准:

要素比较优势:依据合作对象国某一产业是否具备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源等要素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根据不同的要素优势分别建立学习型合作、成本型合作和资源型合作三种合作关系。学习型合作就是通过对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或开展技术贸易等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学习型合作一般以发达国家为合作对象。成本型合作是利用合作对象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资源型合作则利用合作国资源优势,进行海外生产,将最终产品进口本国或出口到第三国。

市场需求潜力:依据合作对象国的市场潜力进行产业选择。市场潜力与合作国人口、经济规模、资源禀赋等有关,也受其所处工业化阶段、自身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影响。比如,印度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程度较低,抛开其他因素,从市场潜力角度衡量,在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与我国的产能合作潜力都十分巨大。

产业链带动:就是选择产业链条长、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产业进行产能合作。比如通过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合作,有利于带动国内技术、装备、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出口,扩大产业内贸易,深化产业垂直分工关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优势产能消纳:虽然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但在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有利于消纳优势产能也是产业选择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对外投资可能对出口产生替代,如果某产业对外投资对国内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却导致对出口的替代,也可能使国内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这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对待,对于资源消耗多、环境影响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或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即使产业转移短期可能因出口替代造成国内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但长期却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也应该进行转移;对于国内亟须保留和发展的产业,如果对象国又主要依靠从我国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则应优先考虑利用工程承包或扩大出口等方式,促进国内优势产能的消纳。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