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涂永红: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互促进机制

时间:2017年08月26日 作者: 

“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是21世纪中国向全球提供的公共物品,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需要强化资金融通的相关机制建设,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同步推进。

一、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

经济全球化需要许多公共物品作为基础支撑,但是全球公共物品不具排他性,其他国家的公民也可以享用本国生产、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存在“搭便车”现象,使得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不愿增加供给,供不应求成为一种常态,阻碍了全球化的步伐。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供的本世纪十分重要的全球公共物品,可在五个方面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第一,产生国际合作新理念和新模式。“一带一路”建设作为21世纪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宏大战略,实际上是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伟大实践。第二,高效便捷的设施联通。“一带一路”建设将重点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各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包括陆路、海陆、空路和管路的互联互通,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沿线国家,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第三,提供新的国际货币。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国际货币供给制度的重大缺陷,国际社会强烈呼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完善国际经济治理。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国际货币供给。“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并惠及世界各国的长期战略,需要长期、巨额资金投入,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金融支持。人民币加入SDR后,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货币,有效地扩大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货币金融渠道,沿线各国使用人民币,可获得更多的中国金融支持,包括金融机构合作、资金支持、技术援助和支付清算体系等。第四,建立新型国际金融组织,增加国际金融领域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有77个会员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有利于引导国际资金投入“一带一路”建设,构筑新的国际金融交流合作机制,为实现基础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目标增添新动力。第五,为消除局部战争和恐怖主义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铲除战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根源,推动地区热点降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突破口

人民币国际化的是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充当重要的国际货币,发挥贸易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储备货币功能,并取得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的过程。由于存在货币使用惯性,人民币国际化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1、2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

第一,能源和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本币在国际贸易计价中的份额是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英国、美国、日本等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格局变化必然会导致贸易计价货币替代,然后蔓延到金融领域,加速和放大这种货币替代,进而推动国际货币格局发生改变。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而且还是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超过70%的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也来自沿线国家。在人民币加入SDR且具有长期坚挺的经济基础背景下,为了稳定本国商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降低汇率风险和生产成本波动性,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进出口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理性选择,扩大贸易人民币计价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尤其是世界能源市场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利于人民币作为新的计价货币。以前美国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石油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方面具有较大的话语权,现在由于页岩气革命以及美国开采墨西哥湾的石油,美国转变成为石油输出国,中国则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石油贸易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为了避免汇率波动带来价格过度波动,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时,也有强烈动机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第二,以项目融资与直接投资拓宽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是基础设施互通和贸易畅通。高速公路、高铁、港口、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例如,高铁逐渐成为21世纪中国的新名片,成为中国对世界做出贡献的新亮点。强大的创新、建设和管理能力,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中国高铁具有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中国还在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可将苏州工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创新园区的模式复制推广到沿线国家,因地制宜建立多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注重储蓄,较高的储蓄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中国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成倍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园区建设更是新的投资热点,吸引了规模巨大的直接投资、银行贷款。资金来源以中国贷款和股权投资为主的项目,大多需要中国设备、技术和服务的支撑,无论是金融交易还是贸易结算,使用人民币都更便捷、更划算,客观上为扩大双边贸易以及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国际金融交易功能和贸易结算功能,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突破口。

第三,建设布局合理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通过贸易、信贷和投资等渠道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后,要发挥其国际货币功能,扩大其使用范围,需要一个发达的、能够自由使用、保值增值的离岸金融市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都有发达的离岸市场。由于离岸市场较少受本国以及市场所在国政府监管,具有批发性质,高效便捷而且存贷款利差较小,是备受国际机构投资者、跨国公司青睐的市场,绝大多数国际金融业务是在离岸市场实现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国家贸易、投融资活动中人民币的需求会日益增加,中资金融机构也会在沿线国家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供求力量将共同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使得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布局更加合理。一方面,央行层面的货币互换加上清算行体系不断完善,确保沿线各国都能够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满足当地人民币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国家或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新加坡、卡塔尔、霍尔多斯、法兰克福、巴黎、伦敦,加快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扩大存款规模,丰富金融产品,增加市场层次和活跃度。促进各国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中心互联互通,提升人民币的市场流动性和使用便捷性,通过规模效应有效降低人民币交易成本,为人民币顺利跨越国际货币需要的网络效应门槛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三、人民币必然成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主要载体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货币结构适应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实现货币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平衡,确保国际经济健康发展,国际金融稳定,不再发生系统性重大金融危机。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多元化、平衡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必然性。“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创造了历史机遇,人民币国际化也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战略协同效应。一方面,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在区域内处于先进水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强,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国内政治稳定,敢于承担大国责任,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所需的全球公共物品。另一方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有利于与中国的经济金融实现更加便捷的对接,获得更好的金融支持,加快国际大通道、经贸产业园区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建设进程,也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区域内金融风险,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稳定性和竞争力。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循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目标中,资金融通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保障。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四个方面为资金融通制定了行动计划,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一是中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丝路基金以及各家商业银行将增加900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供给;二是亚投行联合主要的国际多边组织和沿线国家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构建一个政策性金融支持网络;三是设立一些专项投资基金,开展重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各国财政、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合作,加强一带一路的投资保障。

资金融通需要特定的货币作为载体。在国际货币多元化、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显然应该是资金融通的一个载体。由于沿线国家不仅对中国的资金需求量大,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高,还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中国货币政策外部溢出效应明显的影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资金融通规模扩大和机制健全的趋势下,人民币必然会逐渐成为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键货币,能够在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计价结算、直接投资和国际信贷中普遍使用。当然,人民币国际化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在三个关键领域扩大使用范围。一是大宗商品计价结算,这需要中国在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便利性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需要大力发展商品、金融期货交易所,增强人民币计价商品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避险功能。二是在资金融通中成为主要的载体,应充分发挥亚投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示范效应和杠杆作用,带动各国金融机构、投资者将计价货币逐渐从美元转向美元—人民币双币计价,进一部转向人民币为主。三是推动人民币成为电子商务计价结算货币,可利用我国网购的巨大市场和技术优势,鼓励国内通讯、网络、计算机技术等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信息管路直接投资,支持交通、物流等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通关便利、信息安全、金融及法律方面的配套服务,营造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良好环境。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