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Alfred Schipke:亚太区域经济展望(附PPT全文)

时间:2015年05月13日 作者: 

IMF驻中国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先生在演讲中指出,亚太地区将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驱动器,但亚洲内部各国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差异,要警惕不断出现的脆弱性,货币政策监管应更具灵活性,以应对国内外的冲击。

Alfred Schipke先生接下来阐述了IMF进行亚太经济预测时考虑的一些因素,及其对预测的影响机制。他首先提到当前亚太经济面临三大主要风险:一是亚太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冲击;二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的风险,会加剧汇率波动和金融业的脆弱性;三是由美国驱动的全球利率收紧趋势,对融资和经济增长有不利影响。而2015年上述三方面风险有偏向下行的趋势,会影响到预测结果。其次,油价下行趋势、债务水平和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也会影响对亚太经济的预测。油价下跌程度若低于预测值,私人部门增加的收入会通过储蓄率的增长对经济产生正面冲击;外部债务水平受汇率变化影响较大,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方面,若短期产出下降演变为中期效果,会影响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和对经济的预测。再次,预测时应考虑如尼泊尔地震等突发事件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灾害可以检验一国的抗冲击能力,IMF正在对尼泊尔当前的宏观经济和融资需求进行评估,同时对其提供无附加条件的便利信贷工具。

谈论亚太地区经济的最后,他强调了“全球价值链”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还谈到推进亚洲金融体系融入全球一体化的问题。当前亚洲金融体系还不健全,涉及的问题有国家执行力、投资者保护、资本账户开放和私人部门储蓄资金投资渠道多元化等。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Alfred Schipke先生阐述了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态势,并给出政策建议。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符合预期。具体地,从需求面看,私人部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投资需求较弱但已开始复苏,信贷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越发严格。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方面,他认为中国的失业率在经济增速下行时仍较稳定,只是体现在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回流,另外虽未造成实际失业,人均产出效率却有所下降,应该注重对劳动者的培训和再就业。从供给面看,部分产业积压的存货需要得到释放,特别是对房地产的投资应该减少。

在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方面,他指出IMF维持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6.8%和6.3%的观点,认为房地产投资在2015年和2016年会下降。对此,报告建议应大力深化改革,创新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同时采取审慎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在调结构的同时,保证经济以合理的速度稳健增长。

演讲PPT全文如下: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