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张斌: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时间:2018年08月14日 作者: 

一、经济发展总是带有规律性

经济的成长过程和人的成长过程其实挺像的。小孩从小长到大,GDP就像人的身高一样一步一步长上去,除了身高一样还有什么差别?穿的衣服不一样,鞋子不一样,其实还有很多不一样。刚出生小孩的身体,身头比是1:4,成人的一般是1:7,要是能到1:8,基本上是希腊雕塑的要求了。除了这个,身体内部的发育也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是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但凡是一个比较健康的,顺利的成长过程,能顺利的从小孩长到成人的,都是有很强的规律性。

其实经济成长里面有很多结构性的变化特征。把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所经历的那些结构性的变化,和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做一个对比,能够发现:

第一、中国是不是在一个健康的成长路径上。10岁、15岁,不同年龄的身体结构就不一样,通过对比能看到中国在成长过程中是达到了多大的年纪,5岁、10岁还是15岁。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的指标是不是正常的。哪些指标正常、哪些指标不正常,就很像在医院里做体检。通过观察和指标对比,大概就知道中国经济成长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前景怎么样,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二、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但凡一个国家,顺利的从很穷变成很富裕的,都会经历几次比较大的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

经济活动刚开始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转向工业社会之后,这里面做的事也就不一样。刚开始进工业社会的时候是做劳动密集型产业,接着就会做一些偏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然后又做一些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到一定阶段之后,不是说工业做得不错了,就成功的成为高收入国家了。到一定的时候又会变,经济活动开始从工业社会变成后工业社会,或者说经济活动开始离开工业部门,进入到服务业,伴随着更高收入水平的增长。

中国其实从晚清的时候就想搞工业化,但是试来试去,各种方式都没成功。所谓比较成功的工业化,实际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做的,我们刚开始其实跟发达国家过去的经历非常一样,动作都很标准。刚开始也没有人说我们要做什么,但是我们就从乡村手工业开始,然后开始做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概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发展非常快了,中国到九十年代中期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商,最大的工具、玩具、棉花生产商。九十年代末又有了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进入到升级期。九十年代末以后就开始全球修高速公路了,然后能源产业、汽车、高铁、钢铁、机械设备开始起步。

第二次转变是2012年,这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到2012年,中国工业化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从那之后我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从工业开始向服务业转移。这时候有人就担心,说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怎么样呢,怎么就开始往服务业方面转了?我们是不是太早的离开工业了?是这样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当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算)达到8000到10000美元的时候,经济活动就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了。当工业部门在GDP里面的占比达到40%的时候,这种经济活动就要开始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

中国2012年的时候对应的人均收入大概就8000美元多一点,跟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经济差不多。我们在转型的时候,工业部门在GDP中的占比接近41%到42%,跟其他的国家经济也都差不多。这是非常标准的动作,我们叫中等收入陷阱,很多国家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因为他们人均收入4000多的时候工业部门就停滞了,但中国不是这样的。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从工业到服务业,或者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巨大的结构转型过程当中。从工业到服务业转型,并不是说工业部门不发展,工业部门的数量增长是在放慢,但是它的质量提升反而更快了,过去的五到六年里面,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情况非常的快,甚至比十年前、二十年前更快。

按产业升级的情况,有一个综合的指标,从研发到投入、生产过程到产品。从研发投入来看,中国目前的研发投入在GDP里面的占比,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每年的专利数量,包括专利里面更高科技含量的发明数量,很多也列到了世界的第一位、第二位。

从中国目前的产品环节来看,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对应的大概是人均两万美元的国家出口产品的水平。这一系列的证据都告诉我们,过去几年的产业升级,一方面企业家很苦,另外一方面优胜劣汰很严重,效率高的企业活下来,创新的企业活下来,但是大量的企业都被淘汰了,这是个优胜劣汰过程。效率提升的越快,过程就越残酷,因为淘汰的也就越快。

从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看,优胜劣汰未必都是坏事,因为中国现在从制造业的规模来看是世界第一大市场,绝大部分是由我们比较有竞争力的私人企业主导的,市场竞争越激烈大家的干劲越足。中国还有一个其他国家没有的优势,就是规模优势。很多产业在国外是试错的过程。就像赌博一样,对了就对了,错了就错了。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大,中国有更多的试错机会,有些市场规模小的国家试一次错了,可能将来就没机会了。比如说诺基亚手机,一次错了就没机会了,韩国三星错了,也就没机会了,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市场很大,这个地方错了、死掉了,在其他地方还有别的机会。这就带给了我们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机会,这是第一个支撑中国增长的力量,就是所谓的产业的升级。

第二个是服务业的发展。当我们讲服务业发展的时候,不要觉得什么服务业在这个阶段都会有更快的发展。看下面这张图,这是GDP的增长速度,上面蓝色和红色的行业是指GDP增长更快的行业,最快的是科技、研发、卫生,有很多行业比房地产增长快很多。看一个行业增长的快慢,潜力的多少,大概看看这个行业雇佣的劳动雇员的教育水平就知道了。不光是中国这样,其他国家也都是这样的。

凡是雇过更多受高教育里面的劳动力占比更高的行业,增长速度在过去五年也更高。增长最慢的是餐饮,餐饮是人力资本最不密集的行业。

从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两点来看,第一个,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情况、增长情况是不错的;第二个,制造业产业升级情况其实也不错,几乎可以比较肯定地说,中国要是进入不了高收入国家那才是出了鬼了。因为过去所有的国家发达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中国现在从经济结构的指标表现来看,跟它们是高度一致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是符合标准动作的,所以说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三、幸福指数低,“焦虑的”高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并不高,12000美元多点,我们离着不远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为什么不高呢?差距在哪里呢?

发达国家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的时候,城市化率过70%了,我们到今天城市化率还不到60%。发达国家在我们这个阶段,农村的就业人口不到10%,我们现在是20%。中国产业的发展情况不错,工业部门发展也不错,真正的短板是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因为城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差,对农民进城不能很好的吸纳和接收,很多农民没办法继续待在城市里。这是现在的问题,城市化率比较低,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公共管理这些事做不好?其实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为什么要给你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因为过去的政府是发展型政府,政府天天跟企业家一起打交道,谋求地方经济发展搞项目,片面追求GDP增长,觉得公共服务是负担,还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即便政府想做这种转型,像我们中国这个特殊的体制,很多的决策体制过于集中,很难把宝贵的资源在各个地方做非常有效的配置。

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会成为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会成为焦虑的高收入国家。为什么说焦虑呢?因为很多的社会发展问题解决不了,因为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型做不到那么快。你哪怕有钱了,日子也未必会过得舒服自然。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