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农大讲坛” | 伍晓鹰:中国经济——解读高增长率与负生产率之谜
5月10日下午,第11期“麦金农大讲坛”在人民大学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举办。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教授伍晓鹰就“中国经济——解读高增长率与负生产率之谜”发表主题演讲,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兴荣主持本次活动。
(张兴荣)
伍晓鹰教授从中国经济“高增速”和“低效率”不匹配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解释该问题的逻辑链条,并通过各经济部门的实际表现进行了数据验证。伍晓鹰教授在分析中国低生产率与制度障碍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政府干预与市场效率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伍晓鹰教授认为,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不容挑战,为尽可能保证该目标的实现,政府往往通过各种补贴手段来干预资源分配,结果行政力量影响了竞争性的资源配置,导致市场扭曲、效率下滑。理论上,离政府越近的企业、行业效率越低,反之,离市场越近,效率越高。在实证中,各种补贴夸大了利润和GDP的增长,造成了增长和效率分析上的困难,因此增长目标的政治化必然使得反映增长的统计数据政治化。
(伍晓鹰教授)
伍晓鹰教授对他的研究方法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即通过复杂的权重计算把资本、劳动及中间投入的贡献进行剥离,分别量化其表现,从而能够得到资本、劳动等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实证方面,伍晓鹰教授对经济部门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和设计严密的公式计算,得到了一系列描述性结论和分析性结论。他指出,只有离市场最近的成品和半成品部门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超越资本深化,其他经济部门均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资本深化,并且在中国加入WTO后也没有改善,这表明中国一直没有摆脱粗放的增长模式。接着,他对名义劳动成本和真实劳动产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等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劳动生产率下降和成本支付中存在的支付不足和超额支付问题。经过分析他发现,农业部门在全要素增长率中贡献最大,中国加入WTO后劳动重置效果非常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竞争能力强,而资本的重置效果则较为负面。
(讲座现场)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伍晓鹰教授与在场嘉宾就数据口径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行政力量在各部门中的影响如何量化及等动态变化、科技进步与制度改革的关系和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效率对比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据悉,伍晓鹰系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 The ConferenceBoard, TCB)高级顾问、中国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生产率及宏观经济测算,以及以生产法PPP为基础的国际比较。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库的工作,建立了《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库》和《中国产业生产率数据库》。他是第一个将已故增长经济学家Angus Maddison教授有关长期经济增长和PPP国际比较研究系统地翻译和介绍给中国的学者,同时引进了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数据库。他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中,其中主要国际学术期刊包括《比较经济学期刊》、《收入与财富评论》、《经济史探索》、《中国经济评论》、《中国季刊》、《应用经济学期刊》、《金融学与银行学期刊》以及《经济研究》 (一桥大学)等。麦金农教授是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人,是这个时代备受尊敬的著名经济学家。他于2009年研究所成立伊始便受聘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为研究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14年10月麦金农教授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1897本藏书慷慨捐赠给研究所。为此,研究所特将“IMI讲座”更名为“麦金农大讲坛”,以此永久纪念麦金农教授。麦金农大讲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力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货币金融领域的理论与政策问题发表演讲。
(摄影/文王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