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IMI锐评:中国步入“再通胀”了吗?

时间:2018年09月12日 作者:IMI 

导读: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通货膨胀数据,显示出通货膨胀继续升温的迹象。其中,8月CPI同比增长2.3%,较上月爬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处于2%以上;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工
阅读全文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通货膨胀数据,显示出通货膨胀继续升温的迹象。其中,8月CPI同比增长2.3%,较上月爬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处于2%以上;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8%,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尽管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由于受国际原油价格今年上半年攀升、北方生猪疫情、山东寿光水灾、一线城市房租价格上涨等事件影响,加之人们对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感受更直接,因而许多人表现出对我国出现“再通胀”甚至陷入“滞胀”的忧虑。那么,我国是否真的正步入“再通胀”进程?通胀持续上升的原因在哪里?货币政策会对此作出调整吗?就上述问题,本文特将IMI研究员的观点整理如下。 “食品价格对CPI上涨贡献度最大” IMI研究员孙超表示,8月CPI上涨主因是食品价格环比大幅上涨2.4%(上月为0.1%)。从同比角度看,非食品项涨幅为2.5%,较上月微增0.1个百分点;食品项涨幅为1.7%,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可见,同比环比两方面,食品项作用都是最大的。 其中,食品项下,受高温多雨天气和部分地区台风降雨影响,鲜菜环比上涨9.0%,略超季节性(近3年同期分别为8.52%、7.93%和6.82%),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鲜果环比上涨0.8%(往年同期一般为负值);猪肉市场供应偏紧,环比上涨6.5%,影响CPI上涨0.14个百分点;开学在即且中秋临近,鸡蛋价格明显上涨,抬升CPI 环比涨幅0.1个百分点。 非食品分项涨跌互现:衣着环比跌幅收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涨幅回落,医疗保健涨幅回升,房租上涨拉动居住价格上涨0.5%。房租涨幅略超季节性(近2年同期分别为0.38%、0.2%),我们认为或与租房价格上行有一定关系,但目前仍处于可控范围。成品油调价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暑期出行人数较多,带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上涨0.12个百分点。 8月CPI翘尾效应为1%,新涨价因素为1.3%,新涨价因素较上月提高,显示价格确有回升趋势。从同比角度来看,CPI分项中食品分项收于1.7%,较7月大幅提高1.2个百分点。因此,食品项上涨为推动8月CPI上涨主因。 PPI翘尾大降,但传导增强” 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钟正生表示,8月PPI同比降至4.1%,主要因为翘尾大降,而环比涨幅增强。8月翘尾因素由3.9%降至3.0%,新涨价因素由0.6%升至1.1%。其中,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均有增强。 生产资料环比升至0.5%,主要是因为原材料工业止跌回升、加工工业涨幅扩大,而采掘工业涨幅持平高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涨幅扩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止跌回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跌幅收窄,可能与7月下旬政策积极发力、信贷放款提速及旺季来临、限产提前等因素有关,工业品量价增长呈现出复苏态势。 生活资料环比升至0.3%,主要是因为食品、一般日用品的环比涨幅增强,除了食品季节性涨价因素外,可能还与涨价传导增强有关。分大类行业看,上游价格拉动继续下降,中下游价格拉动继续小幅增强。工业品需求虽然整体仍弱,但政策托底与价格复苏的预期有所增强。当然,环保限产政策趋严,对于工业品涨价及其传导的有利因素也在发酵。 “国际因素对国内通胀的影响有限或不确定” 贸易摩擦与原油价格有可能对国内通胀具有影响,但目前来看影响均不大。IMI研究员张瑜认为,贸易摩擦所引发的进口替代及市场供需的自动调节,对通胀影响较为有限,预计两轮关税对中国CPI影响介于0.16%-0.28%。具体测算中采用了拆分匹配法和模型法。根据拆分匹配法,第一轮对美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对CPI影响0.1%,第二轮对美60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5%-25%的四档关税,由于征收商品CPI权重及美国进口占比不高,冲击亦有限,极值或为0.19%。而模型法下,两轮关税影响的极值为0.13%和0.16%。 孙超表示,目前来看,原油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油价的利多因素是伊朗局势的演变,特朗普在5月份退出伊朗核协议,并要求所有国家将伊朗石油进口降为零。若伊朗受制裁,其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导致供给减少。而利空因素是美俄及OPEC可能在伊朗断供后增加产能和出口以增加供给。同时全球贸易摩擦、经济下行等因素也会对原油需求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短期内不必担心滞胀” IMI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短期内(2018年下半年、甚至2019年上半年)不必过分担心通胀,原因有以下四点。其一,目前导致通胀预期上行的事件,都属于供给侧冲击,并没有得到需求方的支持。而如果缺乏需求方支持,“胀”的可持续性就值得怀疑。原因之二,是目前这些供给侧冲击中,油价、蔬菜、猪肉的价格能否持续上涨,存在不确定性。全球油价的走向取决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是否会继续加剧。蔬菜的生长周期通常在一个季度以内,寿光水灾的影响很可能难以持续。至于生猪疫情,一方面,疫情目前影响的存栏数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有疫情扩大的预期,农户可能让生猪提前出栏,这可能会放大而非缩小短期内生猪供给。原因之三,虽然一线城市房租的上涨是真实的、而且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但遗憾的是,这对CPI中房租部分的影响微乎其微。首先,房租在CPI篮子中的占比相当有限,约在15%左右。其次,CPI篮子中的房租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谓虚拟租金,是统计局根据固定系数测算的自住房的成本,这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再次,即使CPI篮子中房租部分会影响市场租金变动,一线城市在其中的占比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使一线城市房租继续上升,CPI篮子中的租金也可能岿然不动。原因之四,是目前货币因素是在持续压制CPI走势。从历史上来看,中国M1同比增速与CPI同比增速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前者变动要领先后者一年左右。今年年初至今,M1同比增速不断下行。今年2月至今,M1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多个月低于M2增速。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意味着总需求未来将会继续下行,而通胀也会相应的面临下调压力。 “通货膨胀走势预测” 张瑜认为,长期通胀走势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短期内小幅走高但整体平稳,压力可控。第二阶段,明年春节后3-6月份通胀冲高,结合经济数据或给市场以“复苏”错觉。通胀明年二季度冲高,主要是基数原因下的上行,通胀压力届时显现。而经济数据则由于“春节后开工+今年环保限产提前造成抢工效应更强+今年下半年专项债落地逐步形成投资”三因素时点共振而短暂走强。第三阶段即明年下半年通胀回落与否,则需关注3个变量:其一,猪瘟今年后续影响是否会提前开启猪周期;其二,扩信用是否能够真正渗透进实体层面起效从而拉动PPI并向下游传导,其三,货币政策边际宽松而严控地产的大环境下,流动性会否外溢进一步助推通胀。 IMI研究员谢亚轩也表示,年内温和通胀格局并未发生改变。客观来说,目前仍不能排除9月CPI同比继续出现小幅抬升的可能性,但从环比的角度来看食品项的涨幅预计将收窄,展望四季度,CPI同比大概率仍将重回下行,全年温和通胀的格局并未改变,市场中较强的通胀预期可能将被逐步证伪,货币政策也不会针对通胀进行调整。明年一季度可能才将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猪价与菜价均可能是潜在的风险点,但目前仍未看到推动明年CPI同比破3的动力。

(观点整理:罗琦)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