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第9期总第46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王兆星:国际银行监管规则改革趋势性特征及启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承诺和确定的改革方向,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其基本逻辑是通过重构金融监管框架和机制,修复引发危机的“断层线”,尽可能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并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和破坏性。迄今为止,以抑制系统性风险累积和扩散为核心,巴塞尔委员会在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框架下推出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监管新规则,金融稳定理事会出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和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影子银行监测体系和监管安排等一系列监管新标准……

陆前进:中国货币状况指数的测度

本文从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出发,融入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变动,考察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目标规则,分析了影响货币政策规则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及潜在机制。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中央银行最优货币政策参数为0.144055,央行货币政策是逆周期操作,也意味着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赋予通货膨胀目标更高的权重;同时我国货币政策是逆房地产市场周期的,顺股市周期的。进一步,本文从最优货币政策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的货币状况指数的权重,根据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货币状况指数这一权重为0.302876,利率上升1%相当于汇率下降0.30%,意味着利率变动的效果要小于汇率变动的影响……

徐明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开放和改革的措施引起了外国政府官方和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因为上海的目标是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出台了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的51条措施以及扩区后出台的40条主要的特点是在自由贸易区与海外之间建立了特殊的通道,资金从海外进出自由贸易区实现了自由化,这就在客观上使自贸区与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直接相连,成为境内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自贸区还先行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的改革,一个对外扇形开放的窗口已经打开。自贸区还推进了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进一步开放试验,这些措施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会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动力。论文对自贸区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措施和进展作了介绍,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它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论文认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离岸人民币市场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而上海自由贸易区承担了连接国内金融市场与海外人民币离岸的衔接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陈启清:后发优势、增长要素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2013 年,中央提出“经济新常态”后,中高速增长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但近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跌破7%,经济增长焦虑症加剧,悲观情绪蔓延,“中国增长极限论”“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等论调也应运而生。由于国内外各种条件的变化,我国再继续保持过去接近10%的高增长已不现实,但是中国经济有足够潜力支持在未来10-15 年内保持中高速增长……

 

余永定、张斌、张明:尽快引入人民币篮子汇率宽幅区间波动

8月11日汇改启动后,人民币贬值预期迅速升温,短期资本外流骤然增加。面对出乎预料的巨大贬值压力,出于对人民币汇率出现“断崖式”暴跌的担心,央行强力干预外汇市场的收盘价格,控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跌幅度,事实上放弃了原定的改革方案。8月11日的以汇率市场化为目标的汇改,最终蜕变成“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尽管央行的干预使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但人民币贬值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新年之后,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又连续下调,引起全球性的不安。如何使人民币实现真正的市场决定和双向波动,如何遏制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 是2016年中国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

伍戈、连飞: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基于数量与价格混合规则的探索

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特征,立足于新凯恩斯的分析框架,试图创新性地构建转型时期的数量与价格相结合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特别地,我们十分注重预期的作用,并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还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福利损失等方法对混合规则、数量规则和价格规则进行各种冲击下的政策效果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实施混合型的货币政策规则比单纯的货币数量型规则或价格型规则更能有效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货币政策混合规则对改善社会福利的效果更好,因此采取数量与价格型相结合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央行较好的现实选择……

范小云 廉永辉:资本充足率缺口下的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调整研究——基于银行资本补充能力的视角

通过分析我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本文将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分别归类为资本补充能力强和资本补充能力弱的银行,在此基础上应用2004-2012年由16家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和72家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构成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部分调整模型测算出资本充足率缺口,进而考察了资本充足率缺口下两类银行的资本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行为(下文简称“风险调整”)。结果表明,资本补充能力强的银行主要进行资本调整,而资本补充能力弱的银行主要进行风险调整。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调整方面,资本补充能力强的银行既可以运用股权融资工具补充核心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而资本补充能力弱的银行只能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风险调整方面,资本补充能力强的银行主要调整不同类型风险资产之间的比例结构,而资本补充能力弱的银行主要调整资产总量和贷款总量……

岳中刚、 周勤 、杨小军:众筹融资、信息甄别与市场效率——基于人人贷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债权型众筹融资平台——人人贷的大样本数据为基础,以众筹平台的信息中介功能为切入点,考察众筹市场的异质化信息对投资人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筹资人事后违约行为的预测价值。研究表明:(1)众筹平台显现出一定的信息挖掘能力,关于筹资人的信用评级和社交网络信息不仅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而且真实有效地揭示了违约风险,可以提高市场的匹配效率;(2)筹资人的个人披露存在信息噪音,但由于众筹平台在风险揭示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降低了个人披露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力。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定位众筹平台的市场性质和专业能力……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