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第11期总第48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潘功胜:建立健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特征的监管体系

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以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业务形态日趋多元,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和较强的负外部性特征,而且由于互联网属性,其风险的波及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特别是,近期爆发的一系列风险事件,对行业声誉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成为广泛共识。……

张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历史成就、当前形势与未来方向

本文回顾了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央行在2015年进一步推进汇改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并对“811”央行汇改新举措进行了评论,并展望了未来人民币汇改的潜在方向。1994年以来,无论人民币兑主要货币汇率还是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升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弹性明显增强,这不仅显著缓解了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而且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与潜在增速下行、金融风险的日益浮出水面以及资本持续外流,以及国际范围内分化与停滞并存、贸易战与汇率战阴影加剧,过去两年来人民币有效汇率过快升值的趋势难以为继……

田国强、赵禹朴、宫汝凯: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挤兑——基于动态模型的视角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避免银行挤兑和实现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是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多轮次噪音信息传递市场环境,构建了一个银行挤兑动态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存款者对银行持有资产收益率的预期、信息加工和传播效率以及不同类型的提前取款动机等方面,本文探讨银行挤兑的动态过程,给出了各轮次银行挤兑的比例和数量,并刻画出相应的动态均衡……

张明:未预期通货膨胀现象研究评述

相较于预期通货膨胀,未预期通货膨胀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福利损失。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未预期通胀(通缩)可能成为撬动经济波动的重要推手。针对未预期通货膨胀现象,国外已有不少文献展开研究,主要围绕未预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及测度,未预期通货膨胀对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不确定等层面展开。本研究旨在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厘清未预期通货膨胀现象研究的脉络及国际动态……

苏乃芳、李宏瑾、张怀清:对于GDP平减指数的再认识

随着我国进入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作为全面衡量物价变化的重要指标,GDP平减指数逐渐引起广泛关注。2015年以来,有分析质疑中国GDP平减指数与CPI和PPI等价格指数存在背离且被低估,进而人为高估了经济增速。本文在对GDP平减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不变价GDP核算和GDP平减指数基本合理,并从支出法和生产法GDP核算的角度,对GDP平减指数与CPI、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主要价格指标的理论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充分说明了GDP平减指数在衡量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重要意义和判断通货膨胀态势的利弊,这对正确理解GDP平减指数并更好地判断通货膨胀和经济形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晓光、张杰平:中国杠杆率悖论——兼论货币政策“稳增长”和“降杠杆”真的两难吗?

近年来,中国经济杠杆率急剧上升。为了防控金融风险,“降杠杆”的呼声此起彼伏。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当局一度陷入“稳增长”与“降杠杆”的两难境地,并总体上实施了“名松实紧”的货币政策。然而,随着货币增长率放缓,中国经济杠杆率却越降越高,堪称“杠杆率悖论”。本文试图利用修正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和杠杆率之间的关系,厘清中国杠杆率悖论背后的作用机制……

宋芳秀、刘芮睿:人民币境外存量的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的境外存量将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货币运行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使用间接法对2005第1季度至2014第4季度的境外人民币存量进行了估算,然后基于货币替代理论的框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境内外利率水平及政策性因素对人民币的境外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关注汇率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和货币运行的影响、完善人民币境外流通监测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何国华、吴金鑫:金融市场开放下中国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执行难度不断加大,学术界对于按一定规则制定货币政策的呼声也持续升温。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应该如何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利用dynare模拟得出了不同金融市场开放度下的各种货币政策规则的效果及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开放虽然会导致短期经济主要受国外需求冲击和利率冲击影响波动变大,但是长期来看影响较小且利率规则能够有效调节经济以实现均衡……

余振、顾浩、吴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与实施效果——以中国央行PSL操作为例

当前,中国整体流动性环境呈现出总量盈余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性的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本文以中国央行的PSL为例,分析其类型、目标和运行方式上的特征,并在阐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该操作的实施效果。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央行的PSL政策效果相对显著,在部分实施阶段能有效降低中期利率水平,减少社会融资成本,但在个别阶段效果相对较小且不稳定。因此,中国央行在进一步施行PSL这一类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时,需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优化风险资产和优质资产比例、提高政策声明可信度……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