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8年第9期总第68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陈云贤:构建现代金融政策体系

作为国家金融顶层设计或布局,要全面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有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监管政策等现代金融政策体系,促进一国经济和现代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

汪勇、马新彬、周俊仰:货币政策与异质性企业杠杆率
——基于纵向产业结构的视角

当前,高杠杆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源头,围绕结构性去杠杆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思路,各方提出了一系列去杠杆化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摩擦”与“资产负债表衰退”双重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探讨了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中央银行提高政策利率会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但会以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与总产出略微下降为代价;第二,伴随着政策利率上升,纵向产业联结度下降将会扩大国有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整体杠杆率下降幅度,并减小民营企业杠杆率上升幅度;第三,货币政策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进行响应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但效果并不显著。由此,本文研究认为,推动经济去杠杆需要在管住“货币”的同时,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宏观审慎等其他政策选项的可行性。在推动去杠杆的总过程中,货币政策要管住货币“总闸门”,宏观审慎政策要把住风险“总关口”。……

黄勃、罗煜、陈礼清:同业业务发展能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吗?

本文采用Tobit面板模型,选取了2005-2013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同业业务发展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笔者通过随机前沿法(SFA)估计出银行的成本效率和盈利效率。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银行发展同业业务对成本效率和盈利效率都有提升,但在不同时期和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在2005-2009年中,无论是同业资产或同业负债业务对银行成本效率、盈利效率的提升作用都有限;在2010年之后,同业负债对银行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作用。不同规模的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大型银行在2009年前后同业业务的发展对效率提升起到了较大的贡献作用。中小型商业银行在2005-2009中,无论是同业资产或同业负债业务都对银行成本效率、盈利效率提升作用有限,而在2010年之后,同业负债业务显著提高了银行的效率。……

胡颖毅、周嘉伟:基于相互关联性视角的我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和体系内风险传导的时变研究

基于相互关联性的视角,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VAR-MVGARCH(1,1)-BEKK模型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衡量,并对系统内各个行业或市场间的风险传导进行检验。主成分分析法具有在收益率层面更好地展现系统性风险时变特征的优势,VAR-MVGARCH(1,1)-BEKK模型则在波动率层面考虑了风险传导方向伴随某些政策事件可能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近十几年中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系统性风险升高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各项政策的颁布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也导致风险在金融体系内各个行业或市场间传播的方向发生变化。……

白晓燕、郑程洁:宏观因子、融资行为与国际债券币种结构
——考虑资本管制差异的门限面板回归分析

本文研究资本管制差异下国际债券币种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总体上,资本管制较严时,国际债券币种结构主要受宏观因子影响,资本管制较松时,宏观因子作用减弱而融资行为影响增强。无论资本管制的强弱,雄厚的经济实力、温和的通货膨胀和坚挺的币值始终有利于国际债券币种份额的提高。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发展和资本流动的正向影响有所减小,汇率波动的负向作用逐渐减弱,国际债券币种结构对以利率和汇率变动率衡量的融资成本和汇率波动带来的套汇收益更敏感。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现阶段应着力发展金融市场、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持汇率稳定,为下一阶段融资主体的市场化选择奠定基础。……

彭红枫、肖祖沔、祝小全: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选择

本文构建包含资本管制和外汇市场干预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将不同汇率干预程度和资本管控程度下的经济福利与基准模型进行比较,探究不同政策组合可能引致的经济福利损失。结果表明,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度配合开放资本账户所获得的经济福利水平显著高于固定或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经济福利水平。在现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味降低汇率市场干预力度或者放松资本管制反而会降低经济福利水平。汇率市场干预力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应当从根源上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发挥浮动汇率制下独立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应当协同推进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两大金融改革,并且在汇率完全市场化之前,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

余淼杰、高恺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全球GDP总量第三大的经济合作区。自贸区成员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共同挑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还具有至关重要的减贫效应。自2002年初步签订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投资、基础建设等领域达成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推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本文回顾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历程,梳理了自贸区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促进措施以及双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其经济影响和减贫效果。最后,本文阐述了自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未来,推动世界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继续成为世界的减贫良方。……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