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4年1月 总第127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张杰:货币超越的中国谜题——兼论万志英的中国货币历史演进观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历史演进问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注,且不乏有价值的成果。本文试图梳理万志英的相关研究,以期对货币超越的中国谜题做出进一步解释。万志英的讨论从中国长期坚持青铜本位却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一悖论入手,几乎触到了中国货币历史演进机制的要害。他注意到,保持纸币价值稳定的关键是财政约束而非准备约束;中国自古纸币制度之良窳在于政而不在于制。由此出发,便可窥探子母相权困局的逻辑舛误,而信用货币悖论以及青铜铸币足值悖论的深层机理也昭然若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货币制度在率先完成第一次货币超越之后却阻滞于第二次货币超越的原因将有迹可循。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无本位货币的存货缺陷以及跨时配置功能的阙如。唐宋变革以来的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第二次货币超越准备了必要条件,但紧随其后的元明断层却让弥足珍贵的金融演进势头夏然而止。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现代货币制度的确立最终未能跨越金融门槛。

庄毓敏,储青青:金融开放与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

长期以来,创新都被认为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有效鼓励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大量文献从银行发展、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结构等视角出发,探讨了金融对研发和创新的支持作用,但少有研究系统地考察金融开放对经济体技术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愈发紧密,理解金融开放如何影响本土技术创新对于判断金融开放的经济影响、指导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型增长的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罗长远,李铮,智艳:走出去是否有助于抑制企业的脱实向虚行为?——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走出去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基准估计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与未参与的企业相比,金融化程度有所削弱,表现出脱虚返实的倾向。针对传导机制所作的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提升了实体获利能力,抑制了金融化动机。本文的结论为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丁一兵,张晓鸥,刘紫薇: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对中国OFDI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的重要过渡环节和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政策安排。本文以2003-2021159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的方法实证检验了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对中国OFDI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将会对中国OFDI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清算行可以通过降低汇率预期波动风险和汇率实际波动风险的汇率风险渠道提升中国OFDI效率,而在以金融效率、金融深度、金融诚信文化、金融稳定性和银行系统规模为标准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更低的国家设立清算行会取得更加明显的作用效果。本文的研究对高效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有序推动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应对多重不确定性叠加的国际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邢学文,郭枫:人民币汇率与RCEP国家货币汇率联动及其成因——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将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境外自贸区建设相结合,从人民币汇率的区域影响力角度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通过两区制FTP-MSTVTP-MS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与RCEP区域10个目标国家货币汇率间的联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不仅影响RCEP区域内新兴经济体货币的汇率波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西兰等发达经济体的汇率波动,且人民币汇率对这些货币汇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性区制转换特征。本文建议,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掘RCEP红利空间,积极支持人民币在RCEP区域发挥主要的融资货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作用,成为该区域的货币锚,并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