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3年11月 总第125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吴晓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与逻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实现了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新时代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建设过程中须借鉴和吸收香港和澳门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第二,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而金融结构改革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第三,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应深化资本市场结构、体制、规则的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陈金至,刘元春,宋鹭:进退相济: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与宏观稳定效应

当前,中国形成了“上游国企主导,下游民企主导”的垂直结构。这种独特的“所有制+产业布局”模式是否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平稳运行?本文在梳理事实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并估计一个两部门 DSGE模型分析了国有经济宏观稳定效应的作用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表明:国有投资的逆周期调节有力地熨平了经济波动,且其效果随着生产垂直性的提升而增强。原因在于,国有部门的产品不仅有下游部门生产所需的投入品,也有最终消费品,因此国有经济的逆周期扩张在稳产出和稳物价的同时还稳定了居民预期,进而提高了社会福利。进一步分析表明:国有经济在参与宏观调控时主要应着力于解决供给冲击,且存在较大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空间,同时还应注意结合跨周期的政策设计。本文的研究为丰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箱和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了参考。

李红,包群,李港:汇率变动与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差异:基于国际游资套汇跨境流动视角

国际游资跨境流动已经严重干扰一国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与健康运行,然而由于其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导致难以被准确识别与监管。基于贸易伙伴国双边统计数据存在巨大差异的典型化事实,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与167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镜像数据,以“811汇改”事件为政策冲击,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通过贸易渠道进行国际游资跨境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确给资本跨境流动带来了套利机会,在资本不能跨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际游资会借助贸易渠道,通过错报贸易数据实现跨境转移,从而导致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存在大量差异。贸易伙伴国的异质性检验表明,贸易伙伴的收入水平和贸易规模会影响汇率对双边贸易数据差异的边际效应,而套汇虚假贸易与错报行为不因距离远近而有不同,与同质产品相比投机者更倾向通过差异化产品的错报来实现国际游动资本的跨境流动,相对于低价值产品,投机者更趋向于选择高价值商品进行进出口错报。本文为有效防范与监管国际游动资本跨境转移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借鉴。

易祯,朱超:引入货币持有后的风险态度

本文在Swanson(2012、2020)模型的基础上,将货币持有纳入跨期决策模型,重新考察了风险态度。我们发现,相对消费和劳动来而言,货币持有会使家庭面对风险时更为谨慎,这会改善风险厌恶被低估的倾向。基于中国家庭层面微观数据的测算结果发现,考虑货币持有后,中国家庭层面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均值为1.6398。这比Arrow-Partt经典模型和消费效用模型的测算结果分别高出12.66%和27.88%。风险厌恶程度还表现出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消费结构异质性。进一步地,我们分析了中国家庭风险态度的决定因素,发现脆弱性越高、少儿抚养压力越小、健康程度越低的家庭,其风险厌恶程度越高。本文考虑货币持有的真实经济环境,为风险态度构建更准确的测算模型并得出多样化的测算结果,为理论建模中参数设定提供参考。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结构特征,随着中国家庭资产更多地货币化,以及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供给灵活化、弹性化,家庭风险态度背后可能反映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资产配置和资产价格趋势。

温兴春,龚六堂:金融开放、政府隐性担保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在金融业开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是否将导致金融部门过多借入外债而承受更大的风险以及政策如何应对?为此,本文在包含金融部门开放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金融部门破产机制,从而分析了金融业开放的影响,并讨论政府隐性担保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开放程度越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资本流动的变化更加敏感,导致国内外风险冲击对投资和产出的负面影响变得更大。此时,政府的信贷救助政策可通过减少资本外流和银行净资产损失而降低风险溢价,从而改善宏观经济。然而,对危机下政府信贷救助的预期将导致银行机构在正常状态借入更多的外债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进而显著地增加金融危机的衰退程度与发生概率。进一步地,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有效地抑制由政府隐性担保预期所造成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

何青、杨海龙、刘舫舸、余吉双:人民币和发展中经济体货币的联动性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与金融交易的重要货币。为了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确认识当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本文利用200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每日数据,分析了中国人民币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货币的共同变动。本文研究发现,人民币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起着重要的作用,双边贸易显著增加了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共同变动的可能性,而通胀差异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根据中国的两项主要货币改革,本文进一步将样本划分为三个子阶段,结果与原有的主要发现一致;人民币互换和“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人民币和更大经济规模和更发达经济体货币的共同变动。

陈梦根,周元任: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证研究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追求的核心目标。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企业和家庭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设计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算了2011~2017年全国及地区数字经济指数,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匹配,从“促增长”和“调分配”双重视角开展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参与机会分享和发展成果分享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可以提升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基础性和享受性支出,缩小群体内部的收入和支出不平等。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社会参与和财富创造效应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收入效应和降低消费成本增加居民支出,两类影响机制在低收入(支出)群体中更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受“数字鸿沟”影响,数字经济对非常规任务中低技能、农村、西部和东北地区群体的创收增益效应并不显著。为此,应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普惠性和分享性,积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