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经济导报】专家面对面:人民币国际化最后几步仍需与改革互推互动

时间:2015年06月16日 作者: 
6月11日,央行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从报告得知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是改革最后几步。为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张超研究员,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家瑞研究员。 利率市场化:“组合拳”之一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报告》的利率市场化部分中提到了大额存单,您如何看待大额存单出现的意义? 张超:大额存单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几步之一,利率市场化只差临门一脚,即放开小额存款的浮动限制,预计将在年内实现。央行力推大额存单的目的,在于实现批发性存款定价的自主化,此行为在市场的预期之内,从5月底时已经有关于大额存单即将推出的预期,央行并未否认,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大额存单产品的推出,背后有监管层的意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未来利率市场化完成后,请问还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措施? 张家瑞:利率市场化以及后续的汇率市场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国际市场推出人民币,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这是组合拳。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完成,为汇率市场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人民币资产的基础定价机制非市场化,那就难以在世界上和其他资产做市场化定价与交易,因此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利率市场化完成了,下一看点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如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等。目前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仍然不够方便,很多时候仍然需要美元作为桥梁来过渡。 人民币国际化:走自己的改革路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报告》指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经在稳步推进中,请问如何防范热钱流动、部分机构看空中国等各类风险? 张超:从实际情况看来,国际资本对于中国的冲击并不是很剧烈,相反,中国资本对于国际市场冲击很剧烈,如果实现了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就不存在热钱与非热钱的区别。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也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预期管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后,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引导,防范负面预期对我国经济和货币的打击。同时,只要我们按照已有的既定步伐,稳步推进体制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就不需要过度关心和解读别国对我国经济的判断。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具体而言,我国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 张家瑞:就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我国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国经济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快速、粗放的增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失衡。调结构、去产能、修复资产负债表,这三项改革是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和重新站上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不如此,依靠传统的财政扩张和货币刺激是无法解决经济增长下滑问题的。而改革的具体措施,我认为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一些方面:一,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目前国有企业刚性兑付打破,我认为是金融市场完善和迈向真正市场化的关键一步。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清算或资产重组,这是快速去杠杆的关键,虽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但是却避免了风险累计酿成金融危机;二、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促进制造业升级。我国服务业占GDP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制造业生产效率也处于落后的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曾经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直到最近几年几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才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促进了分工深化,二是工商登记便利化。而我国当前推出制造业2025计划,也是促进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种努力;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推进利率市场化表面上看是央行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但其实质是金融市场的全面改革,提高金融参与者自主定价的能力。我国金融市场存在政府干预和扭曲的地方还较多,这些遗留问题都需要解决。例如,央行前段时间取消债券上市审批,改为事后监管就是一项积极的改革措施。 加入SDR:利中国,也利世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报告》提出,要推动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请问目前还存在哪些障碍? 张家瑞:一种货币如何成为SDR的篮子货币,IMF是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的,不过IMF有一定的参考变量。首先,在全球贸易中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对外汇储备的占比值。我国出口规模虽大,但是以人民币计价的份额却很少,这导致我国大规模出口的同时换回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而出口总额队外汇储备的比例很低,例如2014年我国的这个比例为0.58。这个比例低,说明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被使用的份额小。相比较而言,美国的这个比例为12.13。此外,IMF的这个指标只考虑出口未考虑进口,即没有考虑美国支付进口可以使用美元而中国支付进口只能使用外汇储备。 另外,其他国家储备人民币的数量也是重要参考变量,不过IMF成员国出于隐私,不太愿意公布自己的外汇储备组成。而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货币互换,没有计入到货币互换国的外汇储备中,因此尽管人民币的存量已经不小,但是统计口径的技术原因造成数值不大,这需要央行和IMF进一步探讨。 最后,IMF还关心货币是否能够自由兑换,这对于中国而言只是时间问题。因此,IMF成员国是否相信人民币一定可以实现可自由兑换,在投票表决时很重要,至于时间问题则没有本质影响。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新货币加入SDR,之前没有先例,请问这其中存在哪些博弈? 张超:SDR篮子货币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设定的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日元。IMF规定每5年修订一次,不过修订仅涉及篮子里已有的货币的份额,除了欧元成立之后取代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之外,没有出现新加入货币的情况。 SDR经历了很复杂的演变,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其出现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资产的特里芬难题。IMF建立一种新的单一货币SDR,希望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SDR的币值最开始和黄金挂钩,后来改为和一篮子货币挂钩。SDR在创造、分配、作为美元的替代帐户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IMF成员国之间的博弈。例如IMF为了推广SDR,多次提出建立美元的SDR替代账户,成员国可以拿美元直接兑换SDR。然而,由于SDR的利率很低,且非市场化决定,同时SDR存在汇率风险,流动性也较低,成员国对拿美元换SDR的积极性不高。最后IMF建议可以使用SDR购买美国长期国债,享受额外的投资收益以弥补持有SDR的不足。这些推广SDR的努力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是都被美国拒绝了,因为美国不愿意将自己对其他国家的短期负债(美元)换成长期负债(美国国债)。结果,SDR自出现以来并未得到大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量还不足0.4%。美国显然不希望其他货币取代自己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不过,美国的态度只是一方面,美元能否阻碍人民币进入SDR还存疑问,因为投票并非只参考IMF绝对份额,美国的态度对此没有一票否决权。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加入SDR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有何重要意义? 张超:人民币加入SDR的经济利益比较有限,因为首先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获取融资很容易,不需要SDR提供的那额外的融资;其次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无需SDR也能完成很多国际交易。加入SDR是对于人民币在国际地位的认可,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加入SDR也在客观上加快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从国内来看,加快了改革步伐,利于经济发展,释放经济活力;其次,从国际来看,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经济的认可;最后,加入SDR是对IMF和国际组织改革的推动,从长期看,这是中国对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所做出的应有贡献。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导报专访】| 专家面对面:人民币国际化最后几步仍需与改革互推互动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