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瞭望】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5年07月30日 作者: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最近5年中取得了较大进展。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会不断提升。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未来还有哪些机遇?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下一步又需要从哪些方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围绕这些问题,来自境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讨论嘉宾(以发言顺序为序): Herbert Poenisch:国际清算银行原高级经济学家 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Alain Raes: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亚太区主管 Anoop Singh:摩根大通亚太监管战略主管、IMF原亚太区主管 陈卫东: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Robert Elsen: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参赞 黄王慈明:香港投资基金工会行政总裁   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目标已实现 涂永红: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但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究竟怎么衡量,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计量。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统计了储备货币里的份额。BIS(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是在金融市场,比如说在外汇交易,在债券市场里面的各种货币的份额。而人民币在这几个统计口径里面,国际地位和国际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试图把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用一个简单的指标反映出来,选取整个全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份额、在金融交易当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官方储备中人民币的份额,按照各自三分之一的权重把这三种维度数据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 这个指数在2009年时大概只有0.02。0.02是什么概念?在全球当中,只有万分之二的人民币的使用率。到去年年底人民币全球使用份额达到2.47,按我们的估计到今年第二季度是2.69左右。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人民币应该能够超过日元的国际化指数,在3~5年内,超过英镑没有问题。我们认为在5年以后,也许在2020年之前,人民币是可以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的。 陈卫东: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以人民币计价和美元计价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但是分项币种结算是没有的。我们想由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作为代表。根据测算,2014年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金额合计为6.6万亿美元,占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金融和资本账户收支总额的62.9%,这具有相当代表性。 这一数据反映出几个特点: 一是从币种上看,人民币跨境流动占比逐渐上升,2015年5月份,中国内地银行代客涉外收入780亿美元,全部涉外收入占比69.6%。 二是从资金流向看,人民币由净流出转为双向流动。长期以来,人民币基本上净流出为主。 三是资本和金融账户下,人民币流动占比提高,跨境流动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渠道,随着资本账户不断开放,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渠道流动占比越来越大。 四是从议价能力看,境内企业人民币定价权得到较大提升,2014年本方让步较多和完全接受外方报价的境内企业在50%以上。 总体来看,人民币定价的主动权仍然比较弱。但是从具体变化看,完全坚持本方报价,外商让步较多,三方对等让步的企业比例都有一定的提升。 除此之外,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使用占比逐步攀升。2015年5月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结算量在全球人民币结算总额规模中占比超过65%。2014年国内涉及到“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区,比如新疆和福建,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超过了1倍。 Anoop Singh从更加国际化的层面看,人民币的崛起事实上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件好事。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是很快的,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纳入到了全球贸易系统中,事实上离现在并不是很久远。接着中国就进入了金融的一体化,这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因为中国认识到,中国需要改变它的增长模式,从以贸易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换为投资和资本的一体化。我们所谈到的这些变革必须要让中国能够维持中国作为一个全球领袖的地位。 人民币在香港储蓄量这几年直线上升,大幅增长,这变化让人难以置信。世界上已经有30家央行和中国的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跨境的人民币结算,在服务业方面,经常账户的30%都已经是人民币了。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所以很多人说,在很多方面,人民币已经是一个国际货币了。 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 涂永红: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机遇是中国实体经济转型以及中国实体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中国从国际分工的再加工低端走向高端,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是未来30年人民币国际化信心的根本保证。 从中期来看,机遇来自于“一带一路”建设。首先,“一带一路”的大宗商品交易可以用人民币结算,其他的贸易也可以更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另外,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特别大,中国无疑是整个亚洲基础设施或者“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主要的出资方和组织方,所以一定能带动中国资本对外投资和流出。还有,“一带一路”中将更多地使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贸易业态。而中国在电子商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电子商务,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除了政府官方金融机构和企业以外,老百姓和普通家庭也可以更多地认同和接受人民币。 未来3~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机遇在哪里呢?如果人民币成为SDR的篮子货币,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认同,肯定会推动人民币的使用。另外一个短期机遇是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在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上我们采取了一种渐进的方式,在银行同业、央行互换、企业走出去这些方面,中国都已经有很大的开放,而且实际开放度比名义开放度高得多。目前的限制主要是个人资本交易以及热钱,就是短期资本的交易。而这样的限制也是在逐步放开的。 Alain Raes在过去几年,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数量增长很快速,像曼谷、新加坡、香港还有欧洲和其他更多地方都有人民币结算中心。综合来讲,人民币在交易和结算中正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再一点就是中国支付的快速发展。根据统计,支付到中国即资金进入中国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资金流入流出的差值正变得更加平衡。这说明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而且支付资金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也在直线上升。现在中国的企业结算货币中最多的还是美元,接着就是欧元,但是人民币结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们希望这些国际贸易的支付,能够通过中国的离岸中心和中国的在岸结算中心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每个月都发布数据追踪人民币走势。2012年1月份到2015年1月份,人民币的排名从第25位上升到第5位,占比从0.26%上升到2.06%,很快将会超过日元。人民币和欧元、美元的差距虽然很大,但人民币爬升的速度很快。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还表现在中国在海外建立的金融机构数量。中国在欧洲、美国、非洲、中东地区都建立了离岸金融机构及其分支。这些机构也都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地区,支持着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着力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涂永红:对应三方面的机遇,实际上也有三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于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如果单向升值过快,有可能出现80年代日元出现的问题。日元巨幅升值导致日本失去重要的10年。当时日元的国际化,在国际储备当中大概已经占到19%了,现在降到了不到4%。如果汇率问题处理不好,出现大幅波动,有可能会中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二个挑战是来自于资本账户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会带来全方位的资本流入和流出,这给我们的监管体系和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现在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这次的股市风波实际上已经表明,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是联动的。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中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综合监管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发展不能持续,那么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失去最根本的保障。 最后一个挑战来自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一带一路”建设里面涉及到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整合这样的差异还需要巨大的努力。 陈卫东:影响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是汇率因素驱动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美元兑人民币跨境流动流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境外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比较强,人民币倾向流出,人民币贬值的时候,人民币倾向回流。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值得关注,离岸的人民币汇率和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差。境内外的汇差和跨境资金的流向是相反的。离岸人民币较高的时候,人民币趋向流出,在岸人民币价格较高的时候,人民币回流规模比较大。 第二个因素,中美利差对人民币跨境流动影响比较大。当利差加大的时候,回流会增加,利差减少的时候,回流会减少。 第三个因素是资本账户扩大开放推动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沪港通资金,双向流动体现出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 这些变动因素加在一起,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发展有几点启示。人民币国际化由最初的政策和经贸关系推动转向越来越多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这三种因素已经成为当今人民币国际化共同的推动力量。 与此相关,从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完善来看,应该建立专门针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另外加强对主体行为的监管责任才能真正对涉外的风险进行事前的防控和建立预警机制。 再就是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信号对宏观调控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境外市场对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干扰因素影响会越来越突出。未来的国内宏观调控政策,需要考虑到境外市场的影响,这样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 黄王慈明:从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的经验来看,人民币作为一个投资的工具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看到在香港的2700亿元人民币额度很快用完了,用完以后也没有新的。但其他很多地方拿到额度以后使用度不是很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投资人对国内市场认识度不高,尤其越远的地方对市场越不清楚。因此教育投资人明白这个市场怎么样运作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国内方面,我们也希望基础建设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比如说银行间的债券市场,投资人很有兴趣,尤其是养老金这些。但投的时候碰到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说国内的评级怎样做,因为很多人疑惑说,国内评级为什么基本大部分都是两个A的,风险是怎么评估在里面的?还有指数是怎样的?如果真的要把人民币作为一个资产,让它更普及的话,还有很多配套工作要做。 再推人民币国际化上台阶 Herbert Poenisch我们有美元区,有欧元区,我们可以向着建立人民币区前进。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就是在贸易方面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接着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然后可能把人民币纳入到外汇储备政策的一部分,再就是投资人民币作为储蓄货币。 中国在贸易方面确实是个超级大国,但是在国际融资方面可以说是落在了后面。因此中国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存在着失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大家可以看看数据,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邻国,它的贸易有13%来自中国,但哈萨克斯坦为什么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还有澳大利亚30%的贸易来自中国,它们又为什么让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呢?国际清算银行发布过一个报告,最大的储备货币是美元,尽管在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占比有3%,但人民币平均只占1%,还有很大的空间。 下一个就是投资。债券市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日本、韩国甚至马来西亚的债券市场都是很发达的。中国尽管买债券然后持有,但是债券市场没有活跃地进行交易。外国的央行们都是更愿意投资于流动性高的债券市场。统计数据也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在下滑,二级市场的交易变得更少了。 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伙伴国,像澳大利亚、伊朗、南非、泰国、哈萨克斯坦等,这些国家会把它们的货币跟人民币绑定。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就有其他的货币跟你绑定,不少国家想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之一,尽管目前比例还比较少。接下来像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等将来会把人民币放到自己的汇率政策当中,因此中国需要提供的是更有深度和流动性的债券市场,这是作为外汇储备的一种投资基础。一旦人民币进入SDR(特别提款权)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推进工作展开。 Alain Raes要让人民币成为最终的储备货币,就需要建设强大的金融业。强大的金融业的结构中不仅包括证券体系、货币体系,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包括国际沟通合作、国际的注册法人机构等等。世界其他的国家必须和中国进行沟通,中国也要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这样中国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效率。 Anoop Singh在我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是以一系列的改革为基石的,所有的这些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变增长的方式,这些改革应该把握好它的次序和时间。比如说要进行深入的金融市场的改革,才能开放资本项目。中国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增长方式,保持它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关键的推动力。 Robert Elsen人民币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加强货币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大家对于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易货币的信心,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投资标的,那么以后也能够最终成为储备货币。去年在德国的人民币是59亿,现在变成210亿,你可以看到资金的变化是多大。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和更加深化的金融市场。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法兰克福的清算所、上海期货交易所,还有沪指,肯定会有更多的联合平台,可能会有更多的针对欧洲市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工具和产品。我认为这是在沪港通以后的,非常令我们期待的一步,我们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 【原文链接】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