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发展网】亚太地区仍将是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

时间:2015年05月11日 作者: 
2015年5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5年《亚太区域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报告预计,亚太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维持在5.6%,但明年会小幅降至5.5%。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经济成长也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放缓,但与其他地区相较,前景仍看好,亚太仍将是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 IMF指出,亚太经济前景看好的主因在于强劲的内需消费,缓解外需下降所造成的冲击;另外,包括健康充沛的劳动力市场、低利率、油价下跌及受惠于已开发经济体的复苏,都有助于亚太区域的成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在开幕辞时对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作了概要式介绍。他强调,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结构性的转移。在国内,一批自贸区的建立和试点、京津冀一体化及城镇化建设、文化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力;国际方面,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IMF驻中国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先生首先发布了名为《稳定和更优》的演讲报告。“目前亚太地区经济的脆弱性在积聚,允许政策失误的空间日益缩小,需要引起警惕”,IMF驻华首席代表AlfredSchipke指出,“结构改革仍然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 报告指出,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领者,具有稳健的前景,但同时经济的脆弱性也在积聚,尤其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不同步和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挑战。由于允许政策失误的空间减小,因此政策制定者应着眼于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潜在增长水平。报告同时也对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态势做出总结: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符合预期,虽然各项生产指标疲弱,但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且私人消费增长稳定、再平衡政策取得一定进展。对此,报告建议适当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即以审慎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增长,保证中期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稳定,缓解紧缩倾向,在控制脆弱性的同时避免经济急剧下滑。 IMF驻华副代表Raphael Lam先生的演讲从“如何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并从中获益”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全球价值链通过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启示。RaphaelLam先生介绍到,“全球价值链”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产阶段的网络,其中进口的中间商品和国内生产要素被结合成产品,并出口到下一个生产阶段。当前,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在亚洲各国均已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体提升价值链参与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优化经济基本面、降低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向产业的上游部门转移,促进知识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全球价值链也存在扭转标准贸易弹性的可能,但具体影响取决于各国在链条中的比重。对此,加强贸易和地区合作、提升人力资本和技术发展、改善基本经济因素是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必要手段。 但报告提醒,亚太各国面临不同问题,区域经济体须注意与信贷有关的风险上升。报告还提到,亚洲部分国家有金融波动再加剧的风险,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收紧货币政策。 报告建议,中国应当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改革;日本应当努力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东盟需要花更多精力解决供给瓶颈。 最后,参会嘉宾与媒体与IMF专家分别就存款保险制度、房地产行业前景、IMF的组织架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 原文链接: 【中国发展网】亚太地区仍将是全球经济成长的引擎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