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贲圣林:开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未来

时间:2020年04月28日 作者: 
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碰撞出了“开放银行”的火花,银行则借此不断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银行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构建开放生态来应对新一波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如何进一步探索未来开放银行的发展路径,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话题。就此,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开放银行未来应当遵循“顶层设计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路径,通过业务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来实现银行业的整体产业创新。要鼓励传统银行在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好地创新发展、更好地协同监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而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以下为访谈摘要:

记者:在您看来,开放银行是否已经成为银行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方向?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以开放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有何不同?

贲圣林:开放银行在全球各地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看,我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开放银行已是大势所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没有退路的。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顺应趋势、因地制宜地实现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不同类型银行通过开放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市场效率与产业竞争问题。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虽然面临着相似的外部环境,但自身能力和禀赋差异很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大型银行可能更适宜通过自我赋能实现开放生态的建设,而中小银行则可能更需要借助外力的合作赋能来促进转型发展。

以工、农、中、建四大行为例。大型银行的客户基础和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模式齐全、管理流程规范,但在技术创新、数据共享、场景挖掘、创新动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因此需要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在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推进与应用等方面辅以支持,也需要监管部门对转型与创新能给予更多包容。这样才能推动大型银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打造以其自身为中心的新型开放生态体系。

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可能需要更多地借助外部金融科技企业的力量;要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必要时可组成金融科技联盟抱团发展。这种合作赋能的模式,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与数据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形成长期稳定的商业合作模式和共赢机制。

记者:当前传统银行在开放银行落地的能力方面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贲圣林:我认为,目前传统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架构与文化观念的差异。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可能是互联网式组织架构与集中式组织架构之间的矛盾,以及开放、平等、创新、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与保守、规范、“以己度人”的传统银行文化思维之间的碰撞。在开放银行的模式下,银行需要转换以产品为中心的旧思想,形成以客户和用户为中心的新理念,在技术、组织、运营与服务上快步革新,实现更灵活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和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创新迭代的产品与服务。组织架构的精简与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的摆脱,是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是数据安全保障与技术风险防范。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数据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隐私性,数据与技术安全也是开放银行规范、稳定发展的前提。在开放银行的建设过程中,银行信息系统面临着极大的技术不确定性与更加高频的高风险的外部入侵,因此也对传统银行在数据安全与技术风险防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银行应合理借助外部金融科技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但同时应防范在合作过程中所衍生的其他数据安全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规范在数据、技术上的合作模式。

三是行业竞争能力不足。虽然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在开放银行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传统银行可能有机会获得相对更快的资产规模增长和更高的收入;但从行业长期发展来看,开放银行也存在着使银行业工具化、边缘化的潜在风险,使其成为提供底层存款、贷款和支付等基本功能的无差异工具,出现更多元化的用户金融需求市场被金融科技企业所抢夺的现象。这也是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与金融科技巨头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顾虑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实现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以及明确开放银行的商业模式,就显得十分关键。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应该了解银行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投入的问题,其长期的发展更需要在与市场匹配的经营理念、治理结构和服务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如何做好技术升级中的成本管理,避免出现银行角色淡化、获客能力降低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缺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思考与规划。这也对银行的市场化能力与行业竞争水平提出了更大挑战。

四是行业标准缺乏与牌照限制。目前,国内的开放银行发展大部分由市场驱动,偏重于理念开放、场景开放与平台开放,但在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与落地方面则存在一定的滞后。而传统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果缺乏统一的技术与数据标准,在与外部金融科技机构等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对接、合作过程中,就可能要承担额外的成本,面临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不确定性。标准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开放银行长期可持续化的稳定发展。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其在现阶段由于没有全国性的牌照,因此在开放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政策和经营层面的限制。一些在区域内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如果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跨区域发展、完善全领域互联互通、搭建开放生态,在实现路径与方式上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记者:开放银行的建设涉及到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伙伴,银行应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态度来构建一种开放生态?

贲圣林:开放银行想要建立的是一种平台化、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和其他各方可以在共享信息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协调合作,最终给客户(用户)带来更加高效、贴合的服务体验。

我认为,在开放银行的建设过程中,银行首先肯定是需要始终保持一个对行业、对金融发展敬畏与负责的心态。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开放银行,都要以成为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率提升的好银行为目标;在创新过程中要明确边界,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坚守好金融的底线。

其次,银行要有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实现与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取长补短。一直以来传统银行都比较谨慎和理性,面对今天金融科技时代快速的科技与行业变化,思维与理念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那么过去一直以“老大哥”姿态雄踞金融行业之首的银行机构可能需要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与金融科技企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开放合作,也才能在彼此欣赏、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实现长期共赢。

第三,需要有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去中心化的、包容的心态。在技术力量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推动下,银行不再是一座自成一体的“孤岛”,而是更需要将银行产品与服务嵌入到更多的场景中。开放银行的发展,正在让银行从独立创造全部生态的“中心”,逐渐成为整个开放生态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使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功能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中更广泛地渗透,在赋能其他行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突破,进而与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个协调、有序的开放生态平台。

记者:开放银行在很多国家以不同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的开放银行如何进行顶层规划?

贲圣林: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好、统筹好、规划好中国特色开放银行的发展,是目前工作的重点。我国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业务边界模糊、业务风险突出、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配套的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也亟待完善。在开放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结合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从基础通用、产品服务、运营管理、信息技术和行业管理等多方面规范引导银行转型升级,弥补传统银行体系在科技能力、创新动力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需要迎合和引领开放银行的全球浪潮,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开放银行标准,结合参与主体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开放银行发展道路。

我认为,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尽快完善开放银行标准体系建设,培育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国家与行业标准,加强开放银行与其他金融科技标准间的协调协同。开放银行的核心是底层数据信息的共享,因此必然会涉及到共享边界、共享形式、共享安全等关键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标准化尤为重要。在数据与技术安全层面,需要重点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开放银行应用层面的技术与安全规范,加强银行创新产品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促进标准化细则的落地实施,引导开放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开放银行产品、服务与生态的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持续推进金融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标准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开放银行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国内优秀标准转换为国际标准,促进我国开放银行全球化业态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在这一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记者:您对开放银行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有何预期?

贲圣林:总体而言,我认为开放银行在我国发展前景良好,意义重大。从我国开放银行未来发展的路径来看,我认为应当遵循“顶层设计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路径,通过业务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来实现银行业的整体产业创新。

具体而言,未来开放银行发展的目标是在低成本、高便捷性的基础上为更广大的用户群体提供安全、可得、可负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API、SDK等标准化核心技术,银行与其他外部机构在信息资源上实现共享,在功能上实现互用,进一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好的金融体验。开放银行让银行业务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升级,从独立封闭体系向开放式、平台化生态发展,从重视资产向重视交易的模式转型,从而实现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资产和资本的利用效率。

开放银行的发展有助于触达普惠金融的最后一片荒地。开放生态的形成,将使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到生活场景中,使银行变得无处不在。开放银行的核心是对客户的关注,对市场效率、市场开放和市场公平的提升,聚焦的是小微客户、长尾客户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生态中,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是生态闭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小微客户、长尾客户的触达,不仅可以为其提供基于特定场景的精准化、一站式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可以丰富开放银行生态数据规模,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大量的金融需求仍未被很好地满足,这也给开放银行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金融与信息技术、互联网资源的一次有益碰撞,也将从文化观念升级、交叉营销管理、跨渠道、跨平台服务等更多方面,推动银行业乃至整体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目前,中国政府与监管机构也正着力为这一创新机遇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保障和规范管理,各行业机构也在优质渠道资源合作与商业范式方面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索。中国在开放银行这一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鼓励传统银行在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好地创新发展、更好地协同监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而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杨利宏、陈雪如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等发布的《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让银行无处不在》;文中记者为荣蓉 、白琳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