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曹彤:FinTech—推动金融代际跃升的力量

时间:2017年08月06日 作者: 

FinTech应时代而生,适者生存之道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科技,是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在金融场景的应用,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带有鲜明的分散、多元、协同、跨界、试错、快速迭代等属性,这就要求金融科技的应用者能够在文化与组织结构上相匹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不断地改变着人类、企业、政府的行为及其互动方式,数字化变革冲击着经济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迅速数字化,在传统财务数据基础上不断叠加行为数据和社交数据,个人的画像更加细致和完整,以终端用户为中心的数字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以轻资产、高科技为组织特征,以生态圈为组织形式,以高效、便捷、经济为产品内核,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理念的一批企业快速成长,相比传统企业来讲,企业拓展速度更快,生命力更有韧性。而金融科技企业诞生于数字变革时代,应时而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为传统金融业态注入了勃勃生机,使之焕然一新。

数字变革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是持久且深刻的,既脱胎于全球一体化又在强化着这一进程,扩大了竞争的范围与竞争的强度,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轨迹,主要表现为: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竞争不仅仅存在于行业之内,跨界竞争成为了常态;原有价值链在破裂,随着行业间的融合与重组,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不断涌现。在国内金融科技行业中,以电商、供应链金融、第三方支付三条价值链共建的电商金融生态圈最为典型,也促成了多家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

相比之下,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轮数字经济的竞争中则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不论是原创性金融科技的研发,还是既有金融科技的应用,还是在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选择方面,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多重原因当中有几点可能带有共性,一是传统金融机构需按照持牌机构进行监管,新技术的尝试始终会处于跟跑地位,而数字经济时代,市场推广的边际成本大幅度降低,新技术新模式的领跑者往往就是胜出者,甚至是通吃者,待跟跑者万事俱备时往往已失去市场先机;二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文化与组织结构明显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科技,是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在金融场景的应用,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研发与应用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带有鲜明的分散、多元、协同、跨界、试错、快速迭代等属性,这就要求金融科技的应用者能够在文化与组织结构上相匹配,这也是为什么在数字经济的前沿领域,分布式的、合伙制的企业形态正在替代集中式的、金字塔式的企业架构的主要原因。反观我们的传统金融机构,离这一阶段显然还有距离。

三大要素,FinTech的力量之源

官方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基本达成共识,核心点离不开“金融”、“科技”与“创新”这三个基本元素。

对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融资活动,近三年呈现出井喷之势。在海量资本支持之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信息服务,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交易、支付、清算、结算、跨境汇款、点对点转帐等价值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在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细分领域得以应用,也暗示着金融科技行业的生命周期已经迈入发展阶段。

随着金融科技市场规模逐渐壮大,对该行业的监管要求也日益严峻,各国官方机构开始发布各自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2016年3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关于金融科技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指出“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产品、流程、应用或业务模式,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商造成重大影响。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一位官员从竞争的角度解析了金融科技,她认为金融科技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颠覆式创新,能够刺激传统金融机构改善现有的运营效率。可见,官方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基本达成共识,核心点离不开“金融”、“科技”与“创新”这三个基本元素。金融科技的未来到底能够迸发出何种力量,也与这三个基本元素息息相关。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阶段,决定培育Fintech的土壤

从创新应用的视角来看,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创新应用的成功可能性。

首先,从国内外金融科技现状来看,各国发展态势差异显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呈现出大分流的特征,其背后是国家间金融与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这也是培育金融科技行业未来发展的宝贵“土壤”。

根据观察,发展中国家的Fintech企业更倾向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应用,倾向于以长尾用户市场为战略起点,以企业的核心能力联结外部资源,完成从细分市场到规模市场的战略目标。而发达国家的Fintech企业更倾向于底层技术的原创式研发,而应用方面更倾向于设计与开发企业级的产品或服务作为Fintech发展的支点。

从创新应用的视角来看,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创新应用的成功可能性,相比而言,Fintech应用的土壤更加肥沃。因为,发展中国家的Fintech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是以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为切入点,以发现并攻占新市场为目标,而该类新市场由于并没有其他技术、产品或服务可替代,客户对新技术、新产品更容易接纳,评判也更为客观,市场拓展的边际成本较低。反之,若是新技术对于旧业务的全面替代,那么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可能会延误市场的拓展,市场评判的过程也更加复杂,会延迟Fintech的发展速度。这一现象与后发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相吻合。

科技的特征与成熟度,决定Fintech的发展态势

技术不仅仅是金融科技企业现有的资源,它也是金融科技企业重新定义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的基础,是企业链接外部资源的“杠杆”,也是企业吸引其他经济资源加入的根本。

第二个基本元素是科技。在金融科技行业里,技术是该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指引着金融科技的未来走向,因此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态势,与技术的成熟度高度正相关。

就技术的成熟度来看,金融行业对于技术的稳定性要求更加严苛。例如,2006年1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系统发生了技术故障,导致1500只股票出现了报价错误,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了严重误导。在金融行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以说,如果金融行业普遍采用某一新技术,该技术的成熟度以及稳定性必是最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Fintech的创新扩散速度是与技术成熟度紧密相关的。国际上,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是个很好的参照值,2016年最新报告指出,大数据已经达到行业应用的稳定基础。

此外,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技术不仅仅是金融科技企业现有的资源,它也是金融科技企业重新定义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的基础,是企业链接外部资源的“杠杆”,也是企业吸引其他经济资源加入的根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是技术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形成了“技术壁垒”,规避了其他参与者替代的可能性。由于技术壁垒所产生的独特或稀缺价值,使得金融科技企业向外延伸更加顺畅,社会资源向金融科技企业汇聚也更加丰富,增加了Fintech商业成功的可能性。

体制设计与竞争者的反应,决定Fintech创新扩散的速度

当前,中国具有推动Fintech快速发展的良好条件。

相对于基础技术研发来讲,Fintech的力量更多来自于创新扩散的速度。目前为止,仍有人对于创新的理解尚不清晰。“创新”最初是由奥地利学派的经济与社会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价值高于“发明”,因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多于技术概念,描述的是如何将技术或发明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活动,充分地转化成社会或商业价值的一个经济活动过程。

可以说,如果发明在未被普遍采纳或使用时,其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创新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创新的扩散速度以及广度,而与其相关的两大要素,一是宏观层面上的体制创新,二是竞争参与者对于创新的反应。

【原文链接】FinTech—推动金融代际跃升的力量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