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曹彤:经济下行期金融异常活跃之谜

时间:2017年01月17日 作者: 

通常而言,经济下行的一个伴生结果是金融活动萎缩。金融本质上是一个桥梁,连接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当经济活跃时,桥两端都有旺盛的连接需求,而在经济低迷时,桥的两端也都“放假歇息”,金融活动自然趋于萎缩。

但在当今中国却正相反,经济下行期,金融异常活跃,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何解释?也许用现金流的视角可以给个答案 !

企业家最看中的财务指标就是现金流。现金流一般分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融资性现金流。

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三个现金流可以各有正负,但要长久生存,三项加总后必须为正,否则终将老本耗尽,“人活着钱没了”。

整体来看,经济下行期,全部企业加总的经营性现金流必然萎缩,而结构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垄断性企业、定价能力弱的企业会更加明显。显然,这类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群体,他们在任何逆境下都会拼尽全力生存下去。经营性现金流下降,对于其他民族的企业家而言,可能会表现为暂时放弃,但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家,则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腾挪。这种腾挪用经济学术语就是“增加融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显然,这两类现金流的增加都属于金融活动范畴,这也就是经济下行期金融活跃的主要原因。

当然,补充经营性现金的不足,可以解释金融活跃,还不足以解释“异常活跃”,这就要提到,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现金流漏出”问题。

1、近期广泛热议的“曹德旺税收之问”。

我国的税收以间接税为主,主要是营业税和改制后的增值税。理论上这类税种可以转嫁,这也是被称为间接税的原因,但事实上,由于其缴纳是以营业收入(而不是利润)为计税基准,即使经营亏损也要交纳,企业实际上只能自我消化。在经济上行期,企业利润丰厚,即使用部分现金流缴纳税款,也还不至于影响再生产;然而,在经济下行期,企业利润普遍亏损情况下,仍然要用一部分现金流纳税,则加重了企业现金流的漏出。

2、银行贷款缺乏弹性。

目前民营企业拿到的银行贷款大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大多为一年以内,且基本上要求到期必须偿还,甚至展期也会被视为不良贷款,在拨备计提和监管指标上均导致银行成本的增加。我们经常听到的“倒贷”,指的就是在贷款到期前如何搞一笔过桥资金,先还再贷。当然,是否能“再贷”,充满不确定性,经济上行期,“再贷”成功率较高,经济下行期,“再贷”则成为企业家和CFO们最煎熬的一道坎。一旦“再贷”不成,现金流即刻形成较大的负缺口。

这两个现金流的漏出,可能是我们的一种特有经济现象,民营企业要想在经济下行期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找到有效的应对办法,显然,只能寻求其他的金融活动或金融创新才能勉强应对。

我们会本能地将金融创新和金融活跃归为不稳定现象,只是较少拷问这些金融活跃背后的客观原因。

当前正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普遍收紧,企业家们只能求助于各类民间金融服务以解决融资性现金流。因此,各类金融创新并非只是“聪明人”的创造力,更是背后强大的真实需求,来自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某种意义上,金融活跃恰恰是民营企业家顽强生存的映射。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是否会对当前的金融活跃有些另类认识?近期常听媒体讲要加大金融整治力度,只是不清楚有没思考过,整治之后如何给民营企业安排个靠谱的现金流补充机制?难道这都不算实体经济的刚性金融需求吗?

【原文链接】曹彤:经济下行期金融异常活跃之谜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