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何青: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贸易一体化

时间:2016年06月27日 作者: 

编者按:

2016年5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中国建设银行(CCB)联合举办的首届“人民币联络网(RLN)论坛”在人民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的发展,由IMI顾问委员、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联席主席David Marsh和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担任主持。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张之骧,美国财政部高级亚洲顾问、副助理秘书Robert Dohner,香港大学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金融和公共政策实践教授肖耿,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鲁军,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副研究员边卫红,中国建设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处业务主管郭梅军,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国际部主任万泰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货币金融系副主任何青,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巴西驻华大使馆贸易事务主管Augusto Castro,泰国银行驻华首席代表Supradit Tangprasert,俄罗斯储蓄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TSYPLAKOV SERGEY,韩国银行北京代表处金荣郁,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平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北京代表处代表周奇,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北京代表处Edward Lu Kean,IMI副所长涂永红、宋科等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何青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深入分析了人民币使用促进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条件。他认为,只有当人民币在一个区域内的使用程度超过60%才能促进贸易一体化,否则会起到消极作用。因此,将印度和俄罗斯同时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利于区域贸易I的一体化发展。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近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当中的使用已经大幅提高。人民币已经取代欧元成为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当中全球第二大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同时,中国也已经与全球多个国际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已经成为多国央行的储备货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从2012年开始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超过3%,在过去的五年当中增长了超过10倍。人民币与日元和英镑国际化指数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SDR,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里程碑似的重大事件。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逐渐推进,无疑将对世界各国和区域贸易一体化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

一、研究概述

我们通过选取全球最主要的16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测算了每个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活动中使用最频繁的货币。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相应区域使用最频繁的货币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应用同样的模型对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测算了人民币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

二、模型介绍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BIS公布的1995-2013的相关数据。

(二)变量定义

1、本文将每个经济合作组织所使用的货币定义为:本区域内使用最频繁的货币与本区域内全部外汇的比值。

2、本文将每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贸易一体化的比例定义为:,其中,和分别代表i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出口和进口,和代表总的出口和进口。

t2

(三)回归结果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t3
t4

三、研究结论

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得出如下结果:

1、由于在一个经济合作区域使用区域货币进行贸易结算之前已经在使用美元进行结算,所以在使用区域货币进行结算的初期,我们看到使用区域货币对区域贸易一体化其实是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而之后,随着区域货币使用程度的不断加深,大约在区域货币使用占到整个区域贸易结算的60%以上的时候,区域货币的使用才会对区域贸易一体化产生正面的影响。

t5

2、通过对中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组成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进行模拟。我们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组成的区域贸易一体化区域当中,人民币的使用将达到75%;而当在这个组合中加入俄罗斯之后,这一比重将大幅下降至60%左右;如果继续将印度加入到当中,这一比重将继续下降。从而,我们认为中国更应该与中亚等国家建立区域贸易一体化,而暂时不应将俄罗斯和印度加入到这一区域当中。

t6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