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瑾璞:推进黄金市场国际化,打造世界黄金新版图
在平行论坛II上,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发表了题为“推进黄金市场国际化,打造世界黄金新版图”的演讲,他/她认为十四年来,我国黄金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黄金现货市场、黄金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黄金市场体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一、黄金市场国际化的背景
一般来说,黄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黄金现货市场、黄金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
从国内黄金市场来看,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代表中国黄金市场的正式建立。十四年来,我国黄金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黄金市场体系。
从国外黄金市场来看,现有的国际黄金市场呈现出两个大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当前国际黄金市场依然维持着两极独大的不平衡格局,黄金现货的交易主要集中在伦敦,而黄金期货的交易主要集中在纽约;第二个突出的特征是,随着国际黄金市场的发展,当前国际黄金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西金东移”的变革趋势。从近期的数据来看,中国占世界黄金市场的份额已经上升至21.13%,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黄金市场。而同期美国、欧洲在黄金市场的占比正逐年下降。
201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量达到3.41万吨,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大场内黄金现货交易所,2015年市场交易量增幅也位居世界第一。在西方传统黄金交易市场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停滞甚至下滑的背景下,可以说我国黄金市场“ 这边风景独好”。无论从交易量还是从市场份额的角度来看,推动我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二、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化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化进程主要分三步走:
(一)突破藩篱,将境外投资者“请进来”
在这一点上,上海黄金交易所最大的创新就是设立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国际版。国际板依托上海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引进境外资金参与人民币计价的黄金等贵金属交易,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直接参与交易所国际板和主板市场交易。国际板自建立以来发展良好,国际会员积极参与,交易规模稳步攀升,市场功能初步显现。截止目前,国际版已经有66家国际会员,其中53家交易会员,累计成交量89015.5万吨,成交金额1.55万亿元。国际版的开通和发展将连通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以国际版为媒介进行双向互通,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
(二)借帆出海,让金交所产品“走出去”
人民币计价贵金属产品“走出去”,需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为全球黄金市场提供一个公允、可交易、可信赖的黄金人民币基准价格,二是实现在境外交易平台挂牌交易。在这一点上,我们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推出以人民币定价的“上海金”基准定价机制。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16年4月19日推出了“上海金” 基准价定价机制。 截至2016年6月底,“ 上海金”定价机制累计成交量为215吨,成交金额为569.28亿元,日均成交量4.3吨。
第二、推动人民币计价贵金属产品在境外交易平台挂牌交易。2014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研究开展跨市场合作开启了推动人民币计价贵金属产品在境外交易平台挂牌交易的探索。2015年7月,启动“沪港通”项目,引入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作为特别国际会员。之后,2016年上半年,推动人民币计价贵金属产品在境外交易平台挂牌交易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16年三月,上海黄金交易所与港交所(HKEx)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本交易所产品在对方交易平台上挂牌,使两地投资者可通过本地市场的交易平台直接参与对方市场的产品交易,实现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同年5月,上海黄金交易所与马来西亚交易所(BMD)研究开展跨市场合作。同年6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初步拟定与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DGCX)的合作协议,计划授权DGCX使用“ 上海金” 基准价开发相关产品。
(三)打造航母,实现业务国际化和交易全球化
上海黄金交易所将充分借鉴全球各大交易所之间合资或并购的经验,探索与境外交易所进行行业整合、资源共享的业务模式,加强市场的互联互通。通过汇聚境内外多样化产品,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多币种、多品类的开放性交易平台,打造综合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交易所集团,实现业务国际化和交易全球化。
三、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化发展路线图
与大多数企业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不同,黄金交易的独特性决定了上海黄金交易所必须先进入国际主要金融中心,走“高屋建瓴、东西兼顾”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下一阶段,我们将推动中国黄金市场最终成为能够与伦敦和纽约比肩的国际黄金市场“第三极”,与其他市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开放、合作、互利、多赢的黄金世界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