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赵锡军:多种因素促使中国经济金融进一步稳定向好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作者: 
12月13日中美两国分别宣布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随后金融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两国的相关市场都表现出了上升的态势,同时国际上也对中美双方达成经贸协议给予积极的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对中美以及世界经济都是非常积极的一步。该协议将会减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有益中国经济的增长。IMF还将10月份对2020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期从5.8%。提高到6%,增加了0.2个百分点。而IMF在此前则悲观地预计,中美两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将会使全球GDP到2020年累计下降0.8个百分点,同时中美双方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也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自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增大,GDP增速从2018年一季度的6.8%下滑至2019年三季度的6%。经济增速下滑主部分原因是去杠杆、防风险、严监管等政策共振叠加导致金融体系信用紧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投资表现乏力。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外部环境恶化。今年以来,以美元计价,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同比减少超过10%,较去年同期增速下滑超过20个百分点。而2018年对美出口金额占GDP比重约为3.5%,对美出口减少差不多会给GDP增速带来0.7个百分点左右的减少。
可以说中美达成协议是各个方面都期待的结果,也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将从多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经济而言,一方面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使得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得以稳定和改善,对中国与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消除了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稳定了投资消费预期,将使中国经济金融进一步稳定向好。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对金融风险的判断发生较大变化,认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一新的判断稳定了国内预期,使得防风险攻坚战对金融体系服务效力和货币政策传导的干扰将趋于缓解。同时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提质增效,通过实施稳健且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政策协调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