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叶大清做客金融科技公开课第3讲暨第56期“大金融思想沙龙” 谈“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时间:2017年04月21日 作者: 
4月19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主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协办的金融科技公开课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56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509举行。融360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叶大清先生担任主讲公开课第3讲的嘉宾,针对“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发表主题演讲。此次公开课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助理曲强主持。 d

(曲强)

叶大清首先从Fin-Tech和Tech-Fin的关系入手,讲述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他认为,金融科技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如通过数据和技术提供风控服务。然后,他通过科技金融发展史中经典的金融公司和产品讲解了金融科技的过去,并介绍了这一领域经典商业模式的最初形式和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他将中国的金融科技分为六大模式——支付、金融搜索、众筹、大数据金融、P2P网贷和互联网保险,并指出每一类金融科技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战略。中国人口基数大、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金融压抑多年、大众金融需求亟待爆发、消费金融刚刚开始发展,正是由于这些后发优势,中国的科技金融创新已超越美国。 e

(叶大清)

在金融科技对行业的影响方面,叶大清指出,在金融科技浪潮下,留住客户最重要的在于“获得服务的便利程度”,相对而言“融资成本”的重要性下降,因此在用户体验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无法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相媲美。近年来不少传统银行高管纷纷涌向互联网公司,传统银行的年轻用户在也流失。他认为,零售银行、投资及财富管理和资金转移及支付等离普通人生活较近的金融机构容易被Fin-tech所颠覆。在应对变革的过程中,金融与科技的合作、磨合、融合是大趋势,移动是金融科技的未来。 在普惠金融方面,叶大清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助于解决金融界长期存在的“二八定律”。相比起美国75.6%的金融服务高覆盖率来说,中国的金融服务覆盖人数占比明显不足,仅为20%。普惠金融应努力实现“八二”定律,解决80%-90%金融需求未被满足的小融用户的需求。他强调,普惠金融应是大众金融,先 “普”后“惠”,且目前覆盖范围“普”比融资成本等“惠”的方面更加重要。除此之外,金融科技也通过降低人力成本和网点建设费用等金融服务成本、大数据辅助风险评估、利用网络扩大金融服务边界等手段可以解决“普惠金融悖论”问题,缓解融投资双方在低成本和高收益期望方面的矛盾。 最后,叶大清先生详细解释了融360的创立过程、公司定位和商业模式。 f

(讲座现场)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现场听众就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领先美国的具体表现、未来有可能妨碍金融科技发展的因素以及区块链与金融科技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问题,叶大清先生给出了详细解答。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