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大金融思想沙龙暨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时代”主题论坛:关注沪港通

时间:2014年12月22日 作者: 
12月20日下午,IMI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8期)暨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时代”主题论坛(第1期)在文化大厦举行。本次论坛以“关注沪港通”为主题,结合“沪港通”开通首月情况与近期国际市场的汇率波动,探讨未来资本市场变化的方向。 IMG_3264 IMI副所长涂永红、学术委员赵锡军,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研究员李建军,新华指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曹占忠,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师孙建波,日信证券分析师于尧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参与了研讨。论坛由IMI学术委员、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IMG_3255 首先,赵锡军教授作了以“沪港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为题的报告,对“沪港通”的规则与额度、交易情况与特点作了概述,并对“沪港通”的主要意义与影响进行总结。报告强调,“沪港通”有利于发挥沪港两地“资源共享、机会共享”的协同优势,提升两地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IMG_3312 宗良副所长的报告从“沪港通”启动与发展动向角度展开。“沪港通”前景向好,是连通内地与国际市场一条路径,在活跃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证券产品的推出。他特别强调,“发展迅猛、潜力巨大”的人民币有五大重要的国际化“阵地”,分别为离岸人民币市场、货币互换、区域化合作、“贷款换大宗商品”以及人民币全球清算体系的建立。展望未来,“沪港通”将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体体现为:全面提升境外人民币投融资与外汇交易功能、提高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打通人民币市场的海内外联系并建立重要回流机制、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进程及提升沪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IMG_3272 孙建波研究员在发言中提到,“沪港通”在制度层面搭起桥梁,对国际资本参与中国市场意义重大。资本对外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还需要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巩固,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升级与发展质量的提高。 IMG_3285 涂永红副所长就沪港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谈到两点体会。一方面,“沪港通”这一桥梁的搭建显示出我国进一步开放的决心,也给离岸人民币兴建了一条高效的、能够保值增值的渠道。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表现则对我国资本市场开放与未来经济增长提供了信息支撑。在经济中高速成长的背景之下,资本市场的积极表现利于形成人民币投资的“正反馈机制”。 IMG_3288 互动讨论环节中,曹占忠研究员对比分析了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指出货币的国际化往往伴随着对大宗商品与资源性商品的定价权。我国目前通过自贸区与全球对接,同时推动高铁等技术项目走出去是一种良好的思路。此外,建设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亦有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努力方向。 IMG_3297 李建军研究员认为,“沪港通”的开放是一个理性的长期战略而非短期刺激,其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在于为市场提供了可供投资的金融资产,改变了单纯依靠贸易支撑的国际化进程。 IMG_3294 于尧研究员认为,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但关键在于国际化目标的确立。同时,软实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业升级则需要教育端在高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 IMG_3307 在总结发言中,嘉宾们对“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做出了展望。“沪港通”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阶段。在坚持市场推动为主的前提下,决策层应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国际货币制度的规范化与完善化。 本次大金融思想沙龙暨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时代”主题论坛在掌声中顺利结束。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