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第一百期大金融思想沙龙顺利举行,张杰主讲“当金融学遭遇中国金融改革”

时间:2018年10月12日 作者: 
2018年10月9日下午,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00期在文化大厦602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作为主讲人。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先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中国金融出版社社长魏革军,贵州银行原董事长肖瑞彦,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罗煜,IMI研究员甄新伟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主持。

图注:沙龙现场

图注:宋科

张杰教授首先解析题干之中“遭遇”的内涵,即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学的偶然碰撞引发了很大的未知。随后他又指出,这种偶然与未知部分地源于世界的东西两个区域在知识、理论、思想等多个方面总存在着疏离,特别地,主流经济学乃至金融学的构建适逢中国的衰落,于是主流经济学似乎长期忽视中国;直到最近四十年,中国经济凭借完全不同于欧美的道路跃进,使得主流经济学的框架面对中国的特例显得措手不及。张杰教授又指出,当前中国许多海归学者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研究中国问题,而外国学者却深入中国“田间地头”,试图通过发展新的理论来获取对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张杰教授以汉学中心之争的例子说明丧失本土经验解释权的后果的严重性,呼吁在中国故事中去发现中国的问题、梳理中国的逻辑、找回中国自己的角色。

图注:张杰

随后张杰教授又就主流经济学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无法解释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杰教授认为,这四十年来我国中国银行体系基本趋于稳定,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目前银行的集中度并不高,关于降低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的主流观点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银行体系本身就是有限竞争的体系,银行市场上进入的银行并不是越多越好。张杰教授还就部分人持“我国央行以外汇而非国债作为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属于小国央行”的观点提出辩驳,认为不能以资产组成中外汇储备多还是政府债券多来判断央行是大行还是小行,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是全球大国央行之一。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问题,张杰教授根据我国过去高增长、低通胀的数据说明了我国央行从理论而言是有很强的独立性的,但同时也指出不应一味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应该独立于政府,而是应该让央行独立于拥有更多私利的政府。 会议期间,张杰教授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也都引起了在座嘉宾的思想碰撞或强烈共鸣,魏本华、魏革军、王国刚、肖瑞彦、王和等嘉宾纷纷发表见解,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丰富生动,活跃有趣。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分“政策专家”、“学术名家”、“业界精英”与“青年学者”四个系列。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文/马逸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