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做客“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28期,主讲“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1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共同举办的“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28期)”在线上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以“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发表了演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王晨曦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参与研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本硕学生参与讲座。
张之骧司长以“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从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角度进行讲解,深入分析了各个阶段的重点问题。展望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他指出,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当前全球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我们需要在认清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矛盾基础上做好应对措施。
首先是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去。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去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会议召开前的五个方案、特里芬难题、特别提款权的建立和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会议实际上是围绕凯恩斯和怀特方案之间的较量。最终确定了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的黄金美元的本位制。其它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确定和美元汇率后要保持汇率稳定,汇率波动超过1%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报。特里芬在文章中分析称,美国的经常帐户逆差与美元价值稳定目标之间存在不可调合的矛盾。问题的实值是美国国力的衰退,无法保持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承诺。
其次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50多年的浮动汇率中,全球出现了近200次经济和金融危机,这些经济和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元。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研究组成员辛格(Anoop Singh)提出要把全球流动性治理成全球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在出现不规则流动时基金组织起到维护国际金融安全的责任。进一步强调特别提款权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为此,他提议大幅度增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使基金组织有能力起到该作用。现在思考这个问题是可取的。而中国是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中国同基金组织合作进行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度改革,培养高级人才参与基金组织的政策制定工作已成为中国日益重要的任务。
最后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在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时,需要认识到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当前全球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近80年来,记录了美国国力的下降,美元霸权的没落。怀特在同凯恩斯辩论中讲到,谁拥有黄金,谁制订规则。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说明美国没有制订规则的权力和能力了。但是美国凭借其霸权实力,采用新的以邻为壑的政治,经济和金融手段试图继续称霸世界。但是事实是美国霸权在走向衰亡。这种格局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要作好应对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果是流动性,它是否能在全球达到共识并达成解决的方案。
在嘉宾讨论环节,涂永红教授在总结后,对如何有序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展开了深入讨论: 第一,要树立全民意识,要有货币自信。无论是政府的对外援助,还是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还有企业和个人在投资当中都应该在结算环节优先使用人民币。第二,要特别强调贸易结算这个基本盘,从贸易计价结算扩大到贸易融资,从贸易融资扩大到风险的管理,从机构层面扩大到个人层面,增加人民币的使用。第三,要推进金融的高水平开放。要实行好负面清单制度,让负面清单越来越短,鼓励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到国内,国内的金融机构到国外发展。
芦东副教授指出,张司长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阐述了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其中有许多对教学有益的理论和观点。例如特里芬难题指出美国的贸易逆差要输出美元,但是美元兑黄金又是以35美元兑一盎司的汇率来固定的,这个是不可能维持的,这就是美国过度的霸权所在。同时作为国际货币,美国其实是吸收和承担了国际的风险,要一分为二地看国际货币的问题。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比较关键,因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一个现代版的“特里芬两难”,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等高流动性的资产需求已经超过了美国提供这种安全资产的能力,而一个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模型存在一组参数,可以由多国竞争性地提供流动性。
为纪念著名国际金融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奠基人陶湘教授,在国金校友倡议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陶湘国际金融讲堂”。讲堂邀请国际金融业界精英和领袖人物,面向修读国际金融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聚焦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发展,体现中国金融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与成就,紧密衔接与拓展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为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国际金融人才探索新路。
文/杨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