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卫红做客陶湘国际金融讲堂 主讲基于LIBOR替代改革对货币定价权之争的思考
11月5日晚,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24期)在线上顺利举行。中国银行研究院国际金融团队主管、经济学博士、边卫红教授以“国际主导货币演进及货币定价权之争——基于LIBOR替代改革的思考”为主题发表了演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钱宗鑫主持,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教授,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马勇教授以及财政金融学院本硕学生参与讲座。
边卫红教授从历史的视角引入金融和国际主导货币演进中的一些问题,之后做了关当前LIBOR替代问题的专题分析。
首先指出金融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问题,也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大国更迭的历史就是一部金融史,荷兰盾和英镑就是国家兴衰与金融成败大周期的一个例子。接着,指出在全球对美元国际地位的质疑明显增加、无限量释放流动性、债务超发损害美元货币信用等现象下,我们正处于美元衰败的周期中。
之后,边卫红教授主要阐述了,在全球经济大分化、美国债务风险飙升、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将呈现新的特点。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当前市场规模、职能演进还是离岸市场发展都要理性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始终要以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为宗旨,避免人民币成为套利货币。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要特别吸取美元定价权旁落的教训,关注人民币国际化中货币定价权的问题。
LIBOR操纵丑闻暴露了美元定价体系中的利益冲突,严重削弱其作为全球基准利率的公信力,引发美元基准利率改革。LIBOR替代改革对金融稳定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存在风险。启示中国金融开放过程中要关注人民币定价权问题、关注全球基准利率替代引发的风险、关注SOFR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效应。在今天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危机、能源危机、世界经济金融结构巨变的叠加情况,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重新审视未来发展路径和逻辑。
在嘉宾讨论环节,钱宗鑫教授总结和强调了边卫红教授分享中的两个重点,首先是从历史上国际重要货币的兴衰替代出发,以史为鉴;其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要把握底线,重新审视未来发展路径和逻辑。赵锡军教授在总结后,对边卫红教授提出的未来主导货币中,政府发行的传统货币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比特币等新型货币的影响等问题做出了展望。马勇教授指出,美国对于定价权的掌握是双刃剑,如果政策失误反而可能加速美元的衰落;同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与我国的综合国力相辅相成。最后边卫红教授和马勇教授对LIBOR替代之后对货币政策的中介和传导效率会造成怎样影响的问题上进行了讨论。
“陶湘国际金融讲堂”是在陶湘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们倡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讲堂”每年举办12讲,讲座内容立足大金融范畴,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围绕国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银行监管、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银行发展战略、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跨国并购、国际基金运作、衍生品交易、国际融资租赁、跨国银团、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国际金融领域。“讲堂”聘请国际金融业界精英和领袖人物讲授专业知识,旨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21世纪具有良好理论功底、卓越国际金融管理素养的优秀人才探索新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