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吴志峰做客陶湘国际金融讲堂主讲“全球视角下的数字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2021年12月17日 作者: 

11月27日下午,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第25期)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吴志峰博士以“全球视角下的数字货币: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发表了演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邱志刚、芦东点评,财政金融学院数十名专硕学生参与讲座。

吴志峰博士首先阐述了数字货币的概念、简史与愿景。数字货币是指以数字技术改造记账结构,搭载了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的数字化形式的货币。数字货币诞生于2009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而来,第一个真正的数字货币是比特币。数字货币的目标是要实现价值的点对点转移。传统的方法是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来确保数字具有唯一性,但这会产生庞大的第三方机构,交易成本很高。而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加密算法等技术,使数字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并且数字货币还搭载了智能合约,能做到可编程,赋予了价值转移自动化执行的特点,从而可以实现价值互联网。

吴志峰博士

吴志峰博士紧接着结合数字货币简史以及货币之花模型等依据,介绍了数字货币的类型。数字货币区主要分为原生数字货币及其代币、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其中,原生数字货币及其代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币、ERC20、ERC721等;稳定币相当于一种货币局制度,最常见的稳定币由法定货币支撑,承诺以1:1比例兑换,最著名的是Bitfinex/iFinex的Tether (USDT)和由 Coinbase和Circle提供的USD Coin (USDC)。

吴志峰博士接着分析了Libra对全球央行的冲击以及监管部门对Libra的疑虑,并介绍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全球的发展情况。他还以数字人民币为例,详细阐释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投放、流通的双层运营体系和三中心架构,以及央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数字人民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抵抗三方支付的手段,但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作为M0,商业银行在央行存付100%的备付金,使货币乘数降低,将会削弱存款货币的派生能力,因此长期来看,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机构的地位降低,将会转型为财富管理机。

最后,吴志峰博士讲述了数字货币的全球竞争,并展望全球数字货币的未来。数字货币的竞争在两个维度上开展,一是私人数字货币对法币的竞争,二是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竞争。他还提到未来数字美元的发展路径将显著不同于数字人民币,可能会采取稳定币的框架,授权合规机构发行盯住单一美元资产的稳定币。吴博士指出,未来将是私人(非主权)数字货币与央行(主权)数字货币并存的时代,并且,希望数字人民币未来通过升级替代,采取更好、更适应市场的技术和制度路径,成为未来颇具竞争力的主要数字货币之一。

在嘉宾点评环节,邱志刚副教授进一步强调了需要理解的三个“币”,即“数字世界的黄金”比特币、“数字世界里的法币”央行数字货币,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libra。他认为,这些金融创新并不是与常用的支付手段竞争,因为其支付处理效率较低,但它们可能会在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地方发挥作用,如跨境支付。芦东副教授则肯定了数字货币对应对危机、分析和预测经济的作用,如精准救助。此外,他提出私人货币相比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缺陷,如不能提供稳定的币值。讲座完毕后,王芳副所长对吴志峰博士和各位点评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

“陶湘国际金融讲堂”是在陶湘教授逝世十周年之际,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们倡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发起设立。“讲堂”每年举办12讲,讲座内容立足大金融范畴,以案例教学为特色,围绕国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银行监管、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银行发展战略、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跨国并购、国际基金运作、衍生品交易、国际融资租赁、跨国银团、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国际金融领域。“讲堂”聘请国际金融业界精英和领袖人物讲授专业知识,旨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21世纪具有良好理论功底、卓越国际金融管理素养的优秀人才探索新路、做出贡献。

文|林毓菁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