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袁江:商业银行零售信贷转型发展新趋向

时间:2018年11月22日 作者:Yuan Jiang 

导读:

国际先进银行业经验表明,零售信贷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业务和重要盈利来源,是实现银行基业长青的战略性选择。在中国经济金融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顺应金融与科技日趋融合的新态势,加强内部业务整合与联
阅读全文
国际先进银行业经验表明,零售信贷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业务和重要盈利来源,是实现银行基业长青的战略性选择。在中国经济金融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顺应金融与科技日趋融合的新态势,加强内部业务整合与联动,按照金融科技驱动与“零售信贷+”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银行零售信贷业务转型再造。 一、商业银行零售信贷发展的国际视角 纵观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的成长轨迹,以零售信贷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往往能够经受住各类危机的考验,表现出较好的成长稳定性。零售信贷在宏观上契合城市化、消费升级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在微观上表现出定价收益高、风险分散、综合价值贡献度大、引擎带动作用强的优质资产特性,由此成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性业务选择。 (一)零售信贷主导模式更显成长稳定性20世纪后半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以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综合化经营模式,其侧重投行业务和全球并购扩张;另一种则是以富国银行、美国银行为代表的本土零售银行模式,其特点是扎根本国市场,通过内生增长与并购重组相结合,集中资源优势深耕个人消费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业务。过去20年间,富国银行、美国银行的个人贷款占各项贷款平均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水平,最高接近60%。实践证明,零售信贷主导的经营模式具备独特竞争优势,不仅优化了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增强了抵御周期风险的能力,而且有效提升了盈利水平,为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基础。例如,富国银行资产规模、营业净收入从1996年仅为花旗的30%和36%,到2016年末已是花旗的1.1倍、1.2倍;美国银行资产规模、营业净收入1996年仅为花旗的76%和55%,到2016年末两者均已是花旗的1.2倍。值得补充的是,德意志银行作为欧洲最大的全能型银行,虽躲过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冲击,但近几年海外分支机构风险事件不断,跨境经营风险已演变为影响整个集团的危机,被IMF称为“系统性风险最大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凸显出国际综合化经营模式的不稳定性。 (二)住房金融是零售资产的重要支撑。美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信贷业务主要由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信用卡透支、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构成,其中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最核心、最主要的业务。虽然受经济周期和经营策略等因素影响,美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余额却保持稳健增长,在零售信贷业务中的支撑性、基础性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在不考虑资产证券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2004-2016年美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零售信贷业务中的年均占比基本保持在65%左右。由于美国零售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近90%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因此,如果还原资产证券化因素影响,上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占比接近85%,住房金融业务对零售信贷的支撑作用极为明显。 (三)消费信贷是零售转型的新增长点。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以及美元独特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消费型经济在20世纪中叶即得到了繁荣发展,“贷款消费”成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美国银行机构顺应潮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大大提升了个人贷款获取的便利性,进一步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由此,个人消费类贷款成为美国零售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业务增长点。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住房金融业务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以信用卡、汽车贷款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获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04-2016年美国银行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在零售信贷余额中的年均占比为33%,且近5年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以富国银行、美国银行为例,2009-2016年两行个人消费贷款占零售信贷的年均比重分别为43.5%、53.6%,远高于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四)流量经营是提升效能的重要手段。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产证券化,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盘活沉淀于商业银行体系的巨额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期望通过“流量经营”方式更好地节约存量资产资本占用,拓宽收入来源渠道。随着基础资产范围向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透支、房屋净值贷款等消费类贷款扩展,零售信贷资产证券化成为了美国银行机构资产证券化的绝对主体。过去40多年累计发行额超过40万亿,即使目前未偿金额规模也已超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相当于在现有银行体系之外“再造”了另一个银行体系。截至2016年末,美国商业银行零售资产证券化未偿金额约为10.3万亿美元,其中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未偿金额约8.92万亿美元,以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个人消费类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未偿金额约1.39万亿美元。以富国银行为例,2016年该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规模达到1300亿美元,占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46.7%,有效盘活了存量信贷资产,提升了金融资产效能。 二、新时代零售信贷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财富增长与中等收入阶层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金融与科技的创新融合等都将为零售信贷业务加速发展提供新动能,但短期居民杠杆率加速上升则蕴含着一定的政策风险。 (一)零售信贷业务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零售信贷业务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有以下若干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消费驱动特征不断增强。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现阶段中国社会正经历生活刚需性消费占比持续下降,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品质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阶段。二是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目前我国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左右,离城镇化边际拐点仍有15-20年左右时间,由此仍将产生巨大的基建投资、居民购房以及消费信贷资金需求。据测算,每提升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居民消费资金需求新增800亿元左右。三是新兴产行业加速蓬勃发展。2016年我国服务业产值达到38.4万亿元,占GDP的51.6%,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为标志的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服务+互联网”的新业态,其中孕育巨大的金融需求。四是金融与科技日趋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深度普及和运用,让金融服务有了更多、更广空间和触角的同时,也使得银行经营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不断重构,零售信贷业务的产品设计、服务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场景等都将产生根本性改变。 (二)新时期经济金融体系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随着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隐藏在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日益显现,进而对银行零售信贷业务发展带来影响。一是居民部门杠杆率过快上升。从2008年到2017年6月,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从17.9%上升到46.8%,十年上升1.6倍的速度远超其他经济体。居民负债水平大幅度上升,信用风险存在内在不确定性,由此引致监管关注,近期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出台了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抑制居民加杠杆过快的管控政策。二是居民部门资产配置过度集中。我国居民部门资产配置高度集中于房地产,这与美国和日本等以金融资产为主导不同。在此过程中,部分居民通过负债加杠杆的形式投资购房,甚至还存在通过套取短期消费贷款进行投机炒房行为。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调整,势必会对居民资产造成冲击,对银行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社会信用环境和法治观念有待完善。由于零售信**理链条简单方便,部分不法分子往往容易钻漏洞,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外部诈骗、内部作案等问题。另外,贷后处置法律流程长,执行不彻底,对失信人员的法律威慑力不够,均对零售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零售信贷转型发展的六大趋势 新时代商业银行零售信贷战略转型需顺应经济金融发展新特征和金融与科技日趋融合的新态势,在遵循银行经营管理规律基础上,突出金融科技驱动和“零售信贷+”特征,在发展模式、业务结构、客户拓展、渠道建设、经营策略等方面实现全面变革。 (一)住房金融稳步发展。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决定了未来我国个人住房信贷需求仍将长期活跃。据测算,2018-2027年商品住房年均销售约10亿平米,在房价保持3%左右增速和30%房贷渗透率的假设前提下,未来十年一手房年均按揭增量空间约2.7万亿。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二手住房贷款需求出现稳步提升。2018-2027年二手房年均按揭增量空间预计为2.6万亿。综上可见,未来十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年均增量空间约为5.2亿元。虽然短期内各地区面临房地产金融调控的限制,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显然有着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仍将是未来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支撑和主体。另外,商业银行需顺应国家的房地产重大政策导向,围绕“租购并举”深入开展住房金融业务创新,积极做好住房租赁市场的战略布局。 (二)消费信贷爆发增长。随着消费经济时代到来,我国重点消费领域潜在需求巨大。据测算,未来5-10年住房装修、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居民小额消费贷款、互联网消费贷款等消费领域市场年均总需求超过3万亿元。商业银行必须主动迎合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爆发性增长的大趋势,将消费信贷业务作为零售信贷业务发展的“排头兵”。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消费金融市场来说,场景就是流量,就是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嵌入及掌握的消费场景越多,就意味着更强的获客能力。在深挖存量客户的基础上,银行机构有必要通过跨界合作和场景布局,扩大增量客群基础,实施客户精准画像,创新推出个性化产品,全面提升获客、留客和活客的能力。对于现有零售消费信贷产品难以企及的“长尾客户”,必要时可考虑设立银行系消费金融子公司,在实现风险隔离基础上更好地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三)内部业务协同联动。国内外先进银行发展经验表明,零售资产业务是增强客户粘性的最有效工具,是银行内部各项产品和业务交叉销售的最佳切入点。以富国银行为例,持有零售信贷产品的客户对银行集团的综合贡献度是非零售信贷客户的12倍。因此,未来零售信贷转型的方向之一,就是建立零售资产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联动机制。在做大做强个人信贷业务同时,突出全方位信用服务导向,提高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率,加大单一信贷产品客户向持有多项资产类业务及负债类、支付结算类业务的转换渗透力度,深度挖掘客户金融潜能,提升零售信贷客户的综合价值贡献度。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集团优势,加强公私联动与集团合成,通过研发特色产品和开展联动营销,不断做高回报。 (四)金融科技强力支撑金融科技对银行各方面业务的冲击日趋明显,而零售业务无疑首当其冲。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顺应技术变革趋势,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在零售转型升级中的应用,更加注重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运用,更加注重客户的数字化体验,不断向智能化、智慧型发展。例如,在大数据分析方面,加大银行存量数据的获取与应用,提升客户信息识别能力,为客户精准画像,实现对客户消费行为、需求动机的准确洞察和营销,更加有效地判断客户风险。再如,在人工智能方面,全面激发零售信贷业务办理效率,争取同步实施智能网点线下推广,流量入口线上开发,客户流量有序导流,进而将更多线下的零售业务迁移到线上;同时,可加大与金融科技公司在智能获客、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价、风险监测等方面的合作,使得业务运营更加安全,服务更加个性化、便捷化。 (五)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未来国内商业银行需主动适应新时代客户消费行为新特点,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推动零售信贷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从产品角度看,传统零售信贷多以线下、大额、抵押类产品为主,重点服务个人信用评分较高的高品质客群;与此相反,目前蓬勃发展的线上产品多以小额、高频、信用类为主,因此需要银行重点围绕公积金、社保、工资、保单等做好客户画像和预授信,从客户选择上提前做好风险把控。从营销角度看,在依托金融科技做好线上批量化精准营销同时,必须发挥现有线下物理网点的传统营销优势。从风险角度看,必须完善零售客户统一授信,探索构建线上风险监测与线下人工审核有机结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风控模式。从系统角度看,必须做好零售信贷系统平台建设,着力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和产品之间的技术壁垒,逐步形成各类产品协同联动获客、线上自动授信、线上自动审批为主要方式的零售信贷发展模式。 (六)表内表外调节有效随着房地产金融调控常态化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对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要求日趋严格,商业银行既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信贷市场需求形势,推进住房金融转型发展,更要加快创新引领步伐,探索盘活表内存量资产的有效路径。国外经验表明,零售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充分发挥信贷业务“蓄水池”效应,在有效节约信贷资本占用的同时,实现信贷资产在表内、外的灵活调剂,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进一步增强获客能力。值得指出的是,对国内大部分银行机构来说,目前零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仍是尚未深入尝试的新生事物,因此必须提前做好制度流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准备工作。
分享到:
0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