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T

熊园:央妈赶上了好时候,抓“鸡会”能力很强

时间:2017年03月17日 作者: 

事件1:3月16日凌晨,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BP至0.75%-1%,并维持2017年加息3次的前瞻指引不变,美联储主席耶伦新闻发布会言论中性偏鸽。受此影响,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美股和黄金显著上扬。

事件2:3月16日上午,我国央行上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OMO)10个基点至2.45%、2.6%和2.75%,同时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MLF)也分别上调10个基点至3.05%、3.2%。

一句话点评:央妈赶上了好时候,抓“鸡会”能力很强。

具体看法如下:

一、美联储加息提前至3月,属于战术而非战略调整,年内还会再加一次;美元上行空间有限,人民币有望继续走稳

加息符合3月以来的市场预期。包括耶伦在内的多位美联储官员在两周前突然发表鹰派言论,此前不到4成的加息概率也被拉升至90%以上。因此,本次加息落地是美联储强大预期管理能力的体现。往后看,预判美联储加息节奏除了跟踪美国数据表现外,需要更多关注美联储官员讲话。

美联储维持今年加息3次的基准假设不变,耶伦讲话中性偏鸽。相比去年12月以来的议息决议,本次决议仅是上调了2019年的加息预期(2.875%调至3%),2017年加息3次的前瞻指引不变,而对决议中删除了“only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federalfunds rates"中"only"一词,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着重提醒市场不要过度解读(认为"not a significant change")。同时,本次决议对美国经济发展和通胀更为乐观,可认为是对美国现状的客观描述(昨晚最新数据,美国2月CPI同比2.7%,创5年新高;核心CPI同比2.2%,连续15个月高于2%)。总体看,本次决议和耶伦讲话中性偏鸽。当前6月加息概率已经降至50%以下,9月加息概率为78%,12月进一步加息概率为58%。

美联储把市场普遍预期的6月加息提前至3月,更多是战术而非战略调整,旨在为全年加息节奏腾挪空间。往后看,仍然判断美联储今年共加息2次,下一次加息时点在9月份或年底。按说(其实是困惑),美国时下的通胀数据和经济表现并未超预期,其实并不支持3月加息。美联储高层突然选择在3月加息,可能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2月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PMI持续走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增强,3月加息有了好的外部条件;二是2月以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股市、债市、汇市都比较平稳,3月加息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小;三是周二特朗普国会演讲,大大降低了特朗普政策不稳定性;四是耶伦讲话指出,去年6月没有加息,一大原因就是受英国脱欧公投等外部因素影响,即美联储决策会根据国际环境相机抉择。由于今年2季度欧洲大选(法国)可能引致动荡,英国脱欧也有望开启实质性谈判,6月份很大可能“没那么太平”。

美元仍处于强势周期,但上行空间有限,人民币有望继续走稳。由于美联储并没有释放出更强的加息指引(即加息4次以上),加息落地后,美元大幅跳水1.2%至100.54。往前看,美元仍处于“特朗普新政引发通胀预期+加息预期+欧洲动荡下欧元疲软”的推升阶段,依旧延续强势。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欧元区经济走好(失业率下降,通胀超预期回升),欧央行也释放了货币政策趋紧信号,美欧之间经济和政策的预期差变小,这将弱化美元走强的支撑。

   风险提示:2季度法国大选、英国脱欧进展和特朗普“新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元存在大幅走强的可能;同时,如果这些不确定均指向“稳定”,美联储6月份仍有可能加息。

二、央妈顺势上调OMO和MLF利率,美联储加息是触发点,属于结构性“加息”,全面加息不会到来

从时点上看,央妈本次“加息”显然是“追随”美联储步伐,但“追随”背后其实具备基本面支撑和现实需要。

  • 如同美联储提前至三月加息很大考量是美国内外部环境比较稳定,我国同样如此(1-2月份经济数据总体不错,短期内经济尚有支撑,全球经济也呈现企稳向好迹象)。
  • 开年以来,居民放贷增速放缓但绝对量仍高,地产销售和房价超预期走高,以同业存单余额快速上升为表征的债市杠杆仍居高不下,去杠杆和抑泡沫迫切性上升。
  • 平抑利差的需要。正如央行所说,“中标利率跟着市场利率走也是正常的。如果二者利差越来越大,就会出现套利空间和不公平,市场定价也会扭曲”,本次“加息”之后,央行操作利率(OMO、MLF等)和市场利率(SHIBOR等)之间利差将明显收窄。
  • 在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具备条件的情形下,上调货币市场利率有助于“稳汇率”,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美联储加息提前,无疑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空间,但我国货币政策主要还是受国内基本面影响。在“去杠杆、防风险、抑泡沫”的主基调下,我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边际趋紧,但不会全面加息(即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受制于中美利差,我国货币市场利率(OMO利率等)存在上调的可能性,我国国债收益率还有上行空间。

  • 经济“开门红”的背后,更应关注的是可持续性。当前市场上“我国经济开始反弹,新一轮周期已然启动”的观点其实并站不住脚,我国经济总体还是稳中趋下行(后续将有专文论述)
  • 过往加息时我国都处于高通胀(CPI高于3%),反观今年,高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存在。通胀的核心命题是PPI快速上行是否会传导至CPI,历史看PPI向CPI传导并不通畅(“2月CPI大幅走低、PPI继续走高”可进一步印证),同时,我国2月PPI环比连续两月回落,翘尾因素也开始减弱,2月同比8%将是全年高点,后续逐月回落。
分享到:
0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