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5年第10期总第36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潘功胜:金融资本的急速增长潜伏着极大风险

如何总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有人把它归罪于人性的贪婪、金融高杠杆化、监管不力,说什么的都有。今天我谈些个人看法。有人说是人性的贪婪。说华尔街的贪婪只是说了现象,掩盖了制度对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人性贪婪的特点不是现在才有,也不是近几年才有,是人类几千年演化中的自然结果。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近六十多年中的贪婪不会产生像今天那么大的、影响全球实体经济的金融危机?而且,贪婪不是华尔街,不是美国人的专利,其他国家的人,其他国家从事投行的人都是有的,但为什么那些国家、那些投行的人不能产生举世惊人的金融危机?所以,贪婪只是人的主观性,贪婪能否酿成大事件,需要有制度的土壤……

「人民币国际化」

余道先、王云:人民币境外存量、国际收支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设立国内货币需求模型,并基于间接测算法和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选取1992年至2003年的季度数据估测2004年至2014年季度人民币境外存量,以此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分析法等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对我国现有的国际收支结构、经济规模、实际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上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经济规模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和人民币稳步升值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发展国民经济及维持人民币币值坚挺的同时,合理调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陈建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技术条件及经验证据

发达国家财政风险高企引发社会对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担忧。然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否稳定?该问题对于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及评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此作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现代国际货币发行国保持本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稳定性的条件是其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或者等于通货膨胀率与本国货币收益率之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都长时间偏离保持稳定性的可持续水平,欧债危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财政问题揭示了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稳定性的先兆。国际货币体系潜在不稳定性构成中国等所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问题。对此,我国必须考虑美元主导的巨额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模式,中国的应对策略必须兼顾存量外汇资产管理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范小云、陈雷、祝哲:三元悖论还是二元悖论——基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最优汇率制度选择

三元悖论和二元悖论争论的焦点是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是否会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文梳理了浮动汇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的理论逻辑,发现浮动汇率能够吸收外部冲击,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是过度的汇率波动则会通过经常项目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影响宏观经济,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下述命题,即随着汇率制度的更加浮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先增强,之后增强效应减弱甚至变为削弱作用。本文使用二次项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利用Aizenman et al.(2010)编制的三元悖论指标等跨国面板数据证明了命题的成立,即基于货币政策独立性视角,存在最优汇率制度。本文进而研究了影响最优汇率制度的因素,发现金融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最优汇率制度越浮动。结合我国的实践,我们应试验性地逐渐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并关注浮动汇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Claudio Borio 、Magdalena Erdem等: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

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出现持续下降时,货币成本随之上升,因此会引发关于通货紧缩的担忧。本文基于1870-2013年期间38个经济体的数据,从实证角度检验了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历史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速放缓之间的关系非常薄弱,并且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大萧条时期。然而我们发现,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下跌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房地产市场尤为明显。我们并未发现高负债会引起商品和服务成本的提高,即债务通货紧缩。其中的例外是,房地产价格和私人债务之间相互影响引起的经济下滑。

白玥明、王自锋、陈钰: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与中国实际产出——基于信号渠道的国际分析

本文将政策预期影响扩展到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构建VEC模型和EGARCH模型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通过信号渠道对中国实际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会通过影响中国私人部门预期的方式影响中国实际产出,美联储货币政策信号冲击会对中国实际产出产生显著影响。从文章的经验分析可以推测,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会通过信号渠道对中国实际产出产生负向冲击,紧缩性货币政策信号的发出会对中国实际产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理论及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