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5年第11期总第37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陈雨露:“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

作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不仅开创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定发展,而且对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探索区域化、全球化发展新模式、新道路也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与金融整体发展进程,而且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及全球推广提供了更广泛、更便利的机会,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构建国际经济、金融战略协同发展模式,无疑是实现中国大国崛起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

史龙祥、阮珍珍、强梦萍: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的新路径——基于中美产业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本文以产业内贸易为视角,分析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选择美元结算的影响因素。以中国127个进口行业为样本,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搜集到19,946家企业从2000到2012年间进口订单的金额和币种数据,并计算相应进口行业选择美元结算的比例。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中美产业内贸易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中国的相对市场份额优势越突出、进口商品订单的平均金额越大越不利于选择美元结算,从而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越大。以上述结论为依据,本文结合样本数据确定了中美贸易适于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具体进口行业,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探索有效可行的发展路径。

贺力平:估值效应和货币错配再定义:兼论汇率风险概念的一个宏观经济新应用

估值效应与货币错配近来已成为国际金融分析中的常用概念。本文认为这是两个高度相关的概念。前者泛指在资产与负债中或收入与支付流中非对称的币种构成条件下汇率变动可带来的对净值的可正可负的影响,后者则特指其中的负影响。两者皆被认为仅由汇率变动所引致,其中在多货币条件中又可被进一步分解为“基准汇率变动”(本币与某种重要外币之间的汇率)和“交叉汇率变动”(某种重要外币与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分析估值效应和货币错配的经济意义还应联系到汇率风险的具体类型,即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经营风险。作为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假想事例,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面临的得失恰好可联系估值效应和货币错配概念来展开分析。本文分析表明,希腊若退出欧元区,将立刻面临严重的货币错配问题及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并在退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遭遇显著经济利益损失。

王自锋、白玥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体现着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部因素的冲击特征。本文从人民币汇率的新视角分析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业的产能过剩命题,检验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系统影响及传导渠道。结果发现: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存在显著的滞后性特征;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通过市场势力渠道和进口渗透率渠道对中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出口开放度渠道并不具有稳定性和显著性特征;国有企业比重增加,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负向影响会增强,但私营企业比重的作用方向相反且外资企业的影响效应不明确。为了实现化解工业产能过剩的目标,本文建议可依托汇率政策对中国工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调节,但需配合严控新增投资、规避汇率风险、消除市场垄断及促进海外投资等相关措施。

王 彬:人民币汇率均衡、失衡与贸易顺差调整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衡程度。结果显示,人民币在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存在大约15%左右的低估,汇改后这一失衡趋势逐步缩小,2008年后人民币汇率失衡开始围绕零值呈现小范围波动,近期表现出小幅高估,说明汇率已接近均衡,未来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基础条件。基于香港人民币NDF得到的人民币汇率市场预期与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的分析均进一步表明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情景分析表明,汇率制度选择、汇率和资本项目管制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汇率均衡的总体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汇率失衡与我国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揭示出2005年汇改后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已使得当前汇率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度大幅减弱,未来贸易部门的优化调整应更多着眼于贸易领域中结构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认为,近期应抓住时机逐步扩大汇率双向波动区间,应对未来强势美元重现对人民币汇率带来的波动压力,也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争取时间。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许志伟、樊海潮、薛鹤翔:公众预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动态——新凯恩斯框架下的异质性预期及其影响

公众的宏观预期行为对于理解货币政策的宏观效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均衡的异质性新凯恩斯模型。贝叶斯结构估计显示,大部分(约80%)宏观预期呈适应性特征,含有适应性预期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数据。动态模拟显示,适应性预期使得通胀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性减弱、持久性提高。以上发现表明,扩张性货币政策和适应性预期行为是通胀动态的决定因素,前者为主要外部动因,后者则提供了内在的传导机制。

方先明: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利率走廊的条件、机制与实现

随着商业银行产权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数量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有效性开始下降。论文通过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分析,基于其极大化经营利润的诉求,论证了利率走廊系统的运行条件及机制。研究认为,完善的制度安排、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竞争的市场、高效的实时清算系统等是利率走廊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在利率走廊系统运行过程中,当货币市场被注入过多流动性时,其可能转化成地板系统;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能够实现分别进行资金价格调控与资金数量调控,从而使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得到提高。由此论文从利率走廊系统的构建、中央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的行为等方面,提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路径。

「商业银行和财富管理」

李宏谨: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骤然加速,这将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利率完全开放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差和盈利减少、信贷增速放缓、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业务转型等冲击之后,系统地考察了各国利率放开后的利率水平、利差和净息差变化、贷款风险及不同规模类型银行业务发展特点等情况。在国际经验和对我国利率体系及银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并顺利实现经营转型,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