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王忠民: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有助于普惠的实现
我们在探讨金融科技和银行转型的时候,都是把金融和科技作为一个争取新的盈利通道、业务方式和成长空间的工具。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得银行由原来的线下业务,转变为线上线下业务同时进行,银行因此而称自己为数字化银行,甚至是智能银行,这样就把新科技带来的所有场景全部都放到银行原有业务和新开发的业务当中来。国有银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新科技在与小银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模式和垄断性决定了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一定会超过其他银行,而拥有最大云端客户群体的工商银行又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占据了优势。……
丁志杰、李少昆、张堃:我国国际收支的金融调整渠道分析
随着跨境资本流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调整渠道对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也不断增强。本文将存量估值效应纳入金融调整渠道,运用官方公开的国际账户数据测算我国金融调整渠道的规模,构建跨境资本流动效益分析框架,探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闫先东、高文博:中央银行信息披露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我国央行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与实证检验
本文从中国人民银行各期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中筛选出有关物价判断的措辞,并通过方差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央行信息披露指数。随后利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出缺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央行信息披露行为等变量对公众通胀预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物价变动、产出缺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以外,央行信息披露行为同样可以对通胀预期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效果要优于传统的价格型以及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可以通过加强与市场的沟通,达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效果。……
徐奇渊、杨盼盼、肖立晟:“一带一路”投融资机制建设:
中国如何更有效地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具体推进、落地阶段。在此过程中,“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需求巨大,但潜在风险也值得关注。本文提供了三个角度,对中国参与建设共赢、可持续的一带一路投融资机制提出了建议:第一,投资主体借力借势布局。中资银行业在非洲的布局分析,说明了中资金融机构的布局还可以利用现有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关系,为拓展布局找到新空间。第二,绑定各方投资伙伴的利益。马歇尔计划特殊账户机制的启示,就是要将相关方的利益进行绑定,推动一带一路线上的双边合作、第三方合作。其三,对投资对象需要约法三章。以津巴布韦使用人民币提议为例,相关思考的启示是:投资对象国必须整肃金融纪律,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产能。……
王彬:经济新周期之辨——需求、供给与债务
我国目前尚未经历完整的债务周期。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出现转变,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成为未来政策制定的基础。展望未来,供给端改革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与经济新周期开始的必由之路。……
马勇、姚驰:监管压力、经济周期与宏观审慎政策效果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尤为明显;……
尹力博、吴优:离岸人民币区域影响力研究
——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
本文通过探讨离岸人民币与中国周边国家(地区)货币的溢出效应及其时变特征来定量分析离岸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进而给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发挥提供借鉴。实证结果表明:(1)离岸人民币已经具备了区域性影响力,并且较在岸人民币的影响程度更高;(2)新加坡元、新台币和韩元等对离岸人民币的溢出效应均较强,也就是说离岸人民币尚不能称得上是区域性的锚货币。相关结果为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以及协调中国对周边国家(地区)经济政治政策提供政策依据。……
鲁晓东、刘京军:不确定性与中国出口增长
本文针对近期中国出口波动幅度增加以及在危机期间贸易出现“过度反应”的事实,利用中国对59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数据以及出口目标国的宏观经济变量,研究了外部不确定性与中国出口波动的数量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从数量关系上来看,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会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这个影响的量级在短期内要远远大于传统上所考虑的供给、需求以及汇率因素所产生的影响;(2)使用灾难数据作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表明不确定性与中国出口增长存在着稳定的负向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