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货币评论》2019年第9期总第79期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潘功胜: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自1994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7月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理和调整方式越来越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弹性越来越强,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也越来越适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调整,各类避险工具也越来越多,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近期美国将中国列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不会改变中国的外汇管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金融改革仍将持续深化,金融开放仍将持续扩大。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常进雄、朱帆、董非: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增长、投资率和劳动份额的影响研究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GDP中投资率、劳动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是: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高增长的重要原因,并深刻影响了投资率与劳动份额的变化。在劳动力转移初期,劳动力从高劳动份额的农业转移到低劳动份额的非农业,降低了总体劳动份额;转移初期剩余劳动力丰富,企业支付给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产出,这导致非农部门劳动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持续进行,转移劳动力工资越来越接近其边际产出,非农部门劳动份额开始上升。……
马梦挺: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剩余价值率计算:理论与中国经验
本文结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重新阐释了计算剩余价值率的ST方法,并计算了中国1993-2015年的剩余价值率。本文指出ST方法中界定的次级部门,即除贸易部门以外的非生产部门,直接的含义是以非生产劳动为媒介,以费用的形式从生产部门转移剩余价值的部门,其收入的性质并非包括谢克和图纳克本人在内的很多学者理解的“租”。本文计算的中国1993-2015年剩余价值率表明,2013年以来中国剩余价值率增长陷入停滞,将金融、商业服务等分配性次级部门和贸易部门转移的剩余价值剔除之后更是呈明显下降趋势。对比剔除农业和保留农业两种口径下的剩余价值率可以发现,农业家庭经营对于中国非农部门维持较高的剩余价值率,进而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有着重要意义。……
丁友刚、周静怡、严艳: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的周期效应
本文以2002—2016年期间88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的周期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计提行为存在明显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从而放大信贷供给,但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受到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所以贷款拨备行为对信贷供给的影响甚微。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银行竞争程度对银行贷款拨备与信贷关系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商业银行全面竞争新时代下建立前瞻性拨备制度,完善贷款拨备监管提供理论性支持。……
陈荣达、林博、何诚颖、金骋路:互联网金融特征、投资者情绪与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情绪(IFIS)和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的互动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情绪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回报独特的影响机制,创新性地分别采用四个类股市指标表征IFIS的直接作用、六个反映互联网金融特征的指标表征其间接作用,协同构建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情绪指数。应用从2014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Wind数据库和网贷之家数据库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IFIS与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之间呈负向关系,且IFIS造成的系统性风险独立于宏观经济与其他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会额外通过互联网理财产品价格波动影响预期收益,得到风险补偿,这与基于股市投资者情绪的研究结果一致。2)IFIS对互联网理财产品回报呈现单向因果关系。3)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与国内外股市投资者情绪相关研究的结论相反, IFIS与由类比IPO数量而采用的新增平台数量呈负向关系,这可以通过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阶段性监管政策得到解释。本文结论稳健,为研究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提供一个新工具。……
胡诗阳、祝继高、陆正飞: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发行理财及其经济后果研究
本文分析了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和发行理财产品的关系及其经济后果。本文发现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越弱,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具体来说,非四大国有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的网点数量越少,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贷存比越高,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的金融机构密度越大,通过理财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非保本理财产品加大了银行经营业绩波动,从而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熊婉婷、常殊昱、肖立晟:IMF债务可持续性框架:主要内容、问题及启示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为很多沿线国家重要双边债权人之一。随着中国对外贷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围绕中国是否损害沿线国家债务可持续性的国际争议也愈演愈烈。因此,如何识别、管理和防范国家的债务风险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目前,在国际上最为权威和广泛应用的主权债务风险评估方法是由IMF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债务可持续性分析(Debt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DSA)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在这一框架下对外部公共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展开了系统性讨论。从DSA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我们对该方法提出了两点拓展性改进建议。第一、为了使现有DSA方法能够更好地为改善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实践提供参考,应增加政策有效性测试,对旨在降低债务风险的政策措施进行评估和比较。第二、为了促进债权方之间的国际协调,应增加债权方影响分析,以帮助债权方明确自身对债务国风险的贡献。本文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或主动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债务风险评估,推动现有评估规则的改良,进一步完善投资风险监督和管控体系,以及加强与其他债权方之间的国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