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吴晓求:奋力抵达中国资本市场彼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从哪里来、往哪儿去呢?从哪里来?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1990年,为了闯出一条路,我们建立了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我国资本市场是从改革中来的。那么要往哪儿去?彼岸在哪儿?在建设一个具有成长性、能够使投资者有很好预期的资本市场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知道中国资本市场前行的彼岸,那就是建设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必须为此付出努力。……
王国刚、林楠:中国外汇市场70年: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紧密相连,70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其中,外汇市场发展经历了艰难探索、形成发展和创新发展三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行政定价的单一汇率体制、探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等三个时期。中国外汇市场发展70年历史经验表明:应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总方向,坚持稳步有序推进外汇市场建设的策略,坚持货币政策操作的创新,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孙国峰、刘畅:以防泡沫为目标的汇率管理模型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如何管理汇率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基于外汇市场异质性预期,提出了以“防泡沫”为目标、结合央行直接干预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的央行汇率管理模型——“防泡沫的双工具模型”。通过宏观冲击随机游走的模拟,我们证明了相较于传统的外汇干预模型,防泡沫的双工具模型在防范泡沫风险和降低干预成本方面都显著更优,而且结果稳健,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管理汇率的最佳方法。……
方意、黄丽灵:系统性风险、抛售博弈与宏观审慎政策
遭遇负向冲击,银行会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差异选择资产进行抛售并因此形成风险传染。微观审慎抛售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弱的资产,宏观审慎抛售则是先出售流动性程度较强的资产,且微观审慎抛售作为纳什均衡结果会导致更高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发现,宏观审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导致银行合作的激励机制。基于此理念,通过博弈论分析并结合构建的系统性风险指标测度出“窗口指导”、“流动性注入”等宏观审慎政策的时变政策成本与收益,发现“窗口指导”政策优于“流动性注入”政策,并以此提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顺序。通过总结分析政策实践情况,论证了上述宏观审慎政策的可行性及实施顺序的合理性。……
卞志村、赵亮、丁慧: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财政乘数非线性变动与新时代财政工具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财政乘数。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构建DSGE模型,建立权重可调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考察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渐进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政府消费、投资补贴、消费税、资本收益税和劳动税等六类结构性财政工具调控效果变动情况。研究表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会显著影响财政乘数,且财政乘数随转型进程非线性变动,其机理在于货币政策转型影响财政冲击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强度。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构建高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框架,财政政策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进程,以保证调控力度恰当、干预效果合意;对财政工具的选择应更加重视结构性减税与投资补贴,以改善民生福祉、激发经济活力;财政调控应有增有减,以维持预算平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吕越、陆毅、吴嵩博、王勇: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
——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
本文采用目前可获得数据中较为详实和准确的2005-2016年《全球企业绿地投资数据库》,运用事件评估的有效识别方法——双重差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效应进行全方位的评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绿地投资的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数增长幅度达32%左右,且一系列的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均表明这一促进效应显著存在。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积极促进效应会通过“五通”实现,即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再次,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地理上,“一带一路”倡议更显著的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与中国邻近“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增长,且对高政治风险国家的投资不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从投资动态来看,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为集约边际的扩张,即主要带动已有投资基础或投资项目国家的投资增长。此外,基于三重差分估计的结果来看,在行业上,该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关领域;在投资来源上,该倡议尚未对“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产生立竿见影的投资促进效应。……
刘莉亚、黄叶苨、周边:监管套利、信息透明度与银行的影子
——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角度
本文通过构建理财产品供给-需求模型,得到提升理财产品透明度能够缓解影子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不一定会抑制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发展的理论结果。利用2006-2016年理财产品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监管套利是商业银行大力扩张表外理财业务的动因之一,银行透明度和理财产品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监管压力导致的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但不必然会抑制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