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19年第8期总第78期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潘功胜:人民币国际化十年回顾与展望

2019年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暨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十周年。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始终服从国家改革开放大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在防范跨境资本大幅波动的同时,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增强了人民币的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货币功能,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庄毓敏、储青青、马勇: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区域经济创新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视角,对金融集聚如何通过金融发展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产学研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理论归纳。基于中国30个地区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对上述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验证和评估了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作用。分析结果显示:(1)金融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产学研合作,并且能相对独立地产生影响;(2)教育和人才因素与金融集聚之间存在相互强化的关系,在推动区域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能有效提升区域的整体创新投入和产出水平;(4)金融集聚显著推动了区域研发创新,约有10-20%的区域研发创新经由产学研合作的中间渠道实现。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为理解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证据,同时也为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的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启示。……

王国刚:中国银行业70年:简要历程、主要特点和历史经验

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中,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体系探索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银行体系时期、构建中国现代银行体系时期。70年间,尽管历经磨难曲折,但中国银行业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既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积极推进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给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银行业70年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五: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第一要务,坚持符合国情的银行业发展模式,坚持发挥国有银行的功能,坚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坚持依法严格监管。……

郭庆旺:减税降费的潜在财政影响与风险防范

具有持续针对性、成本降低性、长期持久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无疑会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不仅财政赤字规模在未来三四年内会扩大,而且财政收入体系的法治化程度会有所削弱。为了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同时又要防范财政风险,保证财政健康发展,必须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其中更具有针对性的主要举措包括:制定财政整顿策略,精简机构,削减财政补贴,控制社会福利性支出增速;加强财政治理,全面实施中期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工作;实行税收支出预算,真正形成经立法机构审批、监督、检查的“第五本预算”;推进财政收入体系现代化,提高税收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

邓贵川、彭红枫:货币国际化、定价货币变动与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作为定价货币的比例持续上升。基于人民币逐步成为定价货币的现实情况,本文构建一个本币定价和外币定价共存的开放经济DSGE模型,分析厂商自由选择定价货币对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定价货币不可变,本币定价比例随汇率自由变动会降低产出缺口、通胀和实际汇率波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如果央行按照对汇率做出反应的泰勒规则实施货币政策则可以进一步降低产出缺口和通胀波动,提高社会福利。最后,货币国际化使得本币定价比例上升,提高了资源在国际间配置效率,降低了汇率波动和通胀风险,因此,政府应继续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充当定价货币的职能,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张成思、计兴辰:前瞻性货币政策转型与资产价格预期管理效果评估

“预期管理”逐渐成为全球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选项,中国央行也基于预期管理的理念进行货币政策转向。本文在回顾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与实践基础上,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息沟通渠道和金融市场渠道理论,尝试构建央行信息、市场预期和资产价格的逻辑链条,并选取国债期货价格和沪深300指数数据,通过对市场预期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研究来评估央行预期管理效果。我们通过未知断点结构性变化检验和递归回归方法确定转折时点,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与传统利率政策工具相比,在创新型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背景下,市场预期显示出对资产价格更明显的引导作用,这暗示出,传统货币政策向前瞻性货币政策转型,可以获得更优的政策调控效果。……

马孝先、刘清:货币政策对中国城镇就业影响分析

——基于纵向产业结构视角

本文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选取2004年第1季度—2017年第4季度的宏观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影响的特征事实: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就业水平产生短暂的拉动作用,但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显现,两部门的总体就业水平在长期内最终呈现下降态势。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纵向产业结构、消费习惯、价格粘性和投资调整成本等特征变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抑制民营部门生产性的同时,也降低了民营部门对国有部门所生产的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带来民营企业生产成本的减少,进而刺激了该部门的劳动需求。脉冲响应结果还显示,上调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具有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作用。由此本文研究认为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操作总体上无益于促进就业和改善通货膨胀现象。……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