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0年第12期刊 总第93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李若谷:关于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若干思考(上)

本文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研究,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所对应的潜在GDP增速空间范围是较大的。与潜在GDP增长速度关系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在目前的内外部环境中,潜在GDP增速的空间理论上可能在7%-10%,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侯成琪、黄彤彤:流动性、银行间市场摩擦与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是边际递减的,所以央行应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同时,在日常的流动性干预中,也要注重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以合理发挥其效果。

庄子罐、贾红静、刘鼎铭:居民风险偏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随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风险偏好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居民风险偏好水平变动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以标准新凯恩斯模型为基础,构造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对转型时期的最优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强调货币在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中引入消费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可分的跨期效用函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名义货币增长的混合型泰勒规则拟合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效果最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仍是央行重要的政策工具;(2)与可分性模型相比,不可分模型拟合我国宏观经济现实特征的效果更优。在不可分效用函数下,与货币供应量相关的实际货币余额将影响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使得居民风险偏好成为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当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上升时,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随之增强。因此,我国货币当局在选择货币政策实施时点上,应该充分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偏好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

张宇:“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降低了我国出口的隐性壁垒?

针对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隐性贸易壁垒不断增加的背景,本文尝试在引力模型框架下利用3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对世界各国出口活动所面临的隐性壁垒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组内均值匹配样本的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在降低中国出口隐性壁垒方面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我国出口活动面临的隐性壁垒总体呈下降态势,但近年来有所抬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于中国企业出口的隐性壁垒起到较为明显的缓解效果,且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着更为明显的表现。

刘子禹、杨艳琳:银行业竞争、风险承担与货币政策——兼论“双支柱”协同问题

本文构建了一个贷款市场具有垄断竞争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通过引入风险借贷剖析了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博弈改变自身风险偏好的理论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在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配合问题。这对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随着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垄断势力下降,银行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也使得银行的风险偏好随之下降。(2)扩张性货币政策仍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具有垄断势力的银行为提高收益会提升自身风险偏好使得自身面临更高的金融风险。(3)银行在稳态下积累的风险越高,受到货币政策冲击时,银行风险偏好变化幅度越大。(4)福利分析表明,盯住资本价格偏离的宏观审慎监管是保证金融稳定的最优宏观审慎监管,其能有效减少福利损失并降低具有垄断势力的银行面对扩张性货币冲击时上升的风险偏好。但在面对其它的外生冲击时,作用并不一致。

李广子: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涵义、动因与风险

近年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与实践和政策层面的蓬勃发展相比,关于金融科技的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本文采取“三分法”对金融科技的涵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金融科技的演进历史并分析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同时讨论了金融与科技融合在中国的特殊背景。最后,本文分析了不同情形下金融科技所具有的风险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准确理解金融科技的涵义、动因与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王朝阳、宋爽:一叶知秋:美元体系的挑战从跨境支付开始

美元体系是美国经济模式和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撑,其基本特征是美元环流机制。在美国罔顾世界共同利益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对美元体系的挑战已经从跨境支付开始,既包括来自一些国家仿照传统模式的替代努力,也包括数字货币兴起及其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虽然美元在外汇储备、国际债券、外汇交易和国际支付领域仍占绝对优势,但一叶落而知秋至,各国对脱离或超越美元的跨境支付工具的追求,或将挑战整个美元体系的运转并影响美元霸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当顺应大势,抓住机遇,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