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吴清:全面强化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建设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2020年是个不平常的年份,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市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各类经济指标最近都出现明显的边际性改善,GDP从一季度的同比下降6.8%转为二季度同比增长3.2%。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本次论坛聚焦“财政货币政策合力与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和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未来发展,对于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挑战,以及进一步谋划和建设后2020的国际金融中心,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战明华、汤颜菲、李帅:数字金融发展、渠道效应差异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利用拓展的IS-LM-CC模型,本文构建了理解数字金融如何通过利率与信贷两个传导渠道机制,影响货币政策整体效果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利用条件脉冲响应IVAR模型对数字金融的总体影响效果进行了测算,接着对数字金融影响货币政策两个传导渠道功能的发挥进行了实证判断。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一是数字金融发展总的来说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其主要表现是放大了产出关于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幅度、减少了滞后时段和弱化了“价格之谜”。这显示金融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更符合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的特征;二是货币政策效果提高的深层机理,主要是因为数字金融对利率渠道的放大效应要强于对信贷渠道的弱化效应。数字金融发展对信贷渠道的弱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了银行外部融资市场方面,但对企业外部融资市场的完善影响不大。……
许宪春、常子豪、唐雅:从统计数据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三次产业增加值、三大需求、企业利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下降,居民收入改变了以往平稳增长的走势,增速明显回落。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加快推进,3、4月份经济增长呈现出恢复态势。本文运用统计数据从生产、需求、收入、价格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此外,本文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新机遇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在疫情防控状态下继续保持中国经济活力、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宋科、邵梦竹:中央银行与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
——来自121家央行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2002—2017年121个国家(或地区)数据分析了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主体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主体选择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中央银行作为宏观审慎政策主体能够显著提升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并对不同类型工具产生异质性影响。中央银行能够加强缓冲型工具、借款人工具以及资产负债工具抑制信贷扩张的作用;改善缓冲型工具和借款人工具降低金融机构杠杆水平的效果;提高借款人工具和资产负债工具缓解跨境资本流动的效力。但对于资产负债工具调整金融机构杠杆水平以及缓冲型工具调控跨境资本流动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还发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制度背景以及中央银行自身特征等因素均会影响各国家(或地区)对宏观审慎政策主体的选择。本文结论对于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邹甘娜、孙睿:可预期的外生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
—基于Search-Matching模型的分析
本文构建了基于随机交易需求的国际货币需求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一国货币储备总规模受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的影响;一国对某国际货币的需求存在一定门槛,该需求仅当交易需求、收益率、转换成本、货币储备总规模等在某一范围内存在;在越过门槛后,对该国际货币的需求随交易需求、收益率的提高而提高,但与转换成本的关系分不同情况,对收益率较竞争货币低的货币,转换成本越高,货币需求越高,而对收益率较竞争货币高的货币,转换成本越高,货币需求越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际货币储备的惯性来源和国际储备货币竞争路径,并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杨克文、何欢: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研究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采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本文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使用互联网对居民健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相比不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时,居民自评非常健康的可能性上升3.9%,没有身体疼痛的可能性上升2.7%,情绪改善约0.75,遭遇伤病和住院的可能性分别下降1.3%和1.1%。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通过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之后,结果仍然稳健。对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比经济条件较差、在城镇居住和青年群体,互联网使用对经济条件较好、在农村居住和中年群体的影响程度更大。进一步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锻炼等可能性,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改善。即预算约束放松和健康生产效率提升是互联网使用改善居民健康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从提高互联网普及率、提升互联网使用技能和正确引导互联网使用等方面努力,以借力互联网的健康促进效应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胡冰、王晓芳: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投资支点选择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如何选择投资支点国家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将东道国区位优势与OFDI效率两项定量指标作为支点国家选择标准更具有科学性。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国家具备的市场、能源、政治关系及自由贸易的优势更能够吸引中国投资,但目前技术获取型投资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对沿线国家金融生态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不同区位特征的国家的金融生态环境均能够影响中国在当地的OFDI效率,两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故本文认为,应选择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区位优势明显,OFDI效率较高的国家为支点国家,通过打造利益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