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李扬:做好应对新型长期衰退的准备
本次疫情大爆发之前,全球经济已呈下行趋势。疫情的冲击将在中长期内影响全球的经济增长动能和发展潜力,因此,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极不乐观,大概率上将进入一种新型长期衰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公共卫生危机,以此为前提,经济政策应致力于防止经济过度衰退。面对疫情,财政政策应当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应做好政府债务的管理。货币政策应较快降低利率,增加信贷供应量。为应对本次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推动国内改革 ;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
吴晓求、郭彪、方明浩、李诗瑶:中国金融开放:模式、基础条件和市场效应评估
本文分析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和现状,总结典型大国和新兴经济体金融开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路径选择,并评估开放后的市场效应。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在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在政策设计上建议选取“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之组合,形成市场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金融机构的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独特路径,但人民币自由化始终是一个不能绕开的坎;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硬实力基本具备,但软实力相对薄弱,金融基础设施亟待改进和完善;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目标有两个: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和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中国金融开放后的市场效应,具有大国经济和新兴经济体双重特征,全面开放后中国金融的市场变化(主要指人民币汇率)会呈现出短期波动、长期收敛的趋势。……
陆磊、刘学:流动性冲击、金融危机与货币财政政策协调
本文在Del Negro et al(2017)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应对由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当流动性冲击影响资产价格并导致经济衰退时,减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提高了名义利率,从而为盯住资产价格的利率规则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应对由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金融危机,而并不需要采用数量宽松政策。本文的研究对当前全球正在和即将采取扩表政策的央行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余文涛、吴士炜:互联网平台经济与正在缓解的市场扭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局部地区资源错配现象却依然存在,随着当前我国互联网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引发人们思考:作为一种跨部门、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机制,网络平台经济能否有助于缓解局部地区市场扭曲?基于这一问题思考,文章采用2009-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平台经济对市场扭曲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平台经济对金融市场错配和技术市场错配具有显著的改善效应,其关键影响机制在于: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区域营销和贸易机制,网络平台经济有利于显著加剧区域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网络平台经济还有利于显著提升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在价值链作用下,这种发端于产品市场的机制效应会传递至要素市场,使得人力资源、技术、金融等要素市场的扭曲局面得以改善。实证结果还显示,平台经济的竞争效应仅在私营企业间起显著影响,在国有企业间缺乏显著性。本研究对进一步厘清市场效率变革的原因机制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对如何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卢福财、金环:互联网是否促进了制造业产品升级
——基于技术复杂度的分析
互联网跨界经营和应用近年来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热议,但鲜有文献从更为微观的产品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企业使用互联网对制造业产品升级的影响。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采用OLS、Probit以及Heckman选择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对企业产品横向升级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使用互联网能显著促进出口概率的增加以及技术复杂度的提升;(2)互联网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复杂度提升效果更明显;(3)技术创新是打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产品升级这一“黑箱”的重要机制,而波特强调的成本领先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只是企业实现产品升级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意义:当前加快推进互联网在高技术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应用,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是实现中国制造业产品升级目标的关键。……
马光明、杨武、赵峰:人民币国际化的汇率缓冲效应研究
——基于境外人民币存量与人民币结算比重
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截至2017年底我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已超过10%,并导致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大幅度增长。与大多研究仅考察人民币结算消除合同签订后汇率波动影响的短期角度不同,本研究考察了人民币结算带来的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增长对我国贸易收支的汇率缓冲效应。基于 2005.01-2017.12共156个月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背景下以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代表的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越大,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对货物贸易收支的负面冲击就越被削弱,区分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稳健性检验及针对1975-2016年日元汇率、境外存量与货物贸易收支的国际对比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且在控制境外人民币存量的前提下人民币结算比重越大,该缓冲效应越明显。随人民币结算占比不断扩大、境外人民币资产存量与投融资渠道等条件逐步完善,该机制将逐渐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下我国的贸易收支起到稳定器和缓冲器作用。……
李军林、胡树光、王瑛龙:国际储备货币:需求、惯性与竞争路径
本文构建了基于随机交易需求的国际货币需求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一国货币储备总规模受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的影响;一国对某国际货币的需求存在一定门槛,该需求仅当交易需求、收益率、转换成本、货币储备总规模等在某一范围内存在;在越过门槛后,对该国际货币的需求随交易需求、收益率的提高而提高,但与转换成本的关系分不同情况,对收益率较竞争货币低的货币,转换成本越高,货币需求越高,而对收益率较竞争货币高的货币,转换成本越高,货币需求越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际货币储备的惯性来源和国际储备货币竞争路径,并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