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0年第9期刊 总第90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陈雨露: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部署。绿色金融将为提升我国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李波、朱太辉银行价格竞争、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向创新驱动转型,一个亟需研究厘清的关键问题是,银行业竞争如何驱动企业创新活动?本文关注银行价格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2013—2018年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因果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价格竞争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并识别出以融资约束为中介渠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价格竞争不仅会提高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直接地增加R&D投资的信贷供给意愿,而且还会通过降低贷款价格和增加贷款可得性来缓解企业整体的融资约束,间接地促进企业创新活动。这一机制在解除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和在民营企业层面体现得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实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明确的政策启示。……

罗煜、甘静芸、何青:中国金融形势的动态特征与演变机理分析:1996-2016

本文分析了1996-2016年中国金融形势的变化趋势及影响金融形势的主导变量的动态特征,探究不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对中国金融整体形势及金融风险的影响力变迁。我们首次运用动态模型选择的时变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DMS-TVP-FAVAR)测算了中国月度金融形势指数,考察了货币政策、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非传统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形势的差别化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货币供应量一直是影响中国金融形势最主要的因素,非传统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外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形势表现出主导性的影响。对中国金融形势的动态特征与演变机理分析有助于及时识别潜在金融风险。……

陆磊、刘学:流动性冲击、金融危机与货币财政政策协调

本文在Del Negro et al(2017)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应对由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当流动性冲击影响资产价格并导致经济衰退时,减税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债券发行提高了名义利率,从而为盯住资产价格的利率规则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因此,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应对由流动性冲击导致的金融危机,而并不需要采用数量宽松政策。本文的研究对当前全球正在和即将采取扩表政策的央行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卫东、赵雪情: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十年发展的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认可度逐步提升,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在内外部环境、市场演进、政策引导等因素叠加下,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全周期考验,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也面临一些新问题。站在十年回顾与展望的关键时点上,本文客观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所处阶段,深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收支变动的逻辑关系及内在原因,解读人民币的“特里芬难题”,进而提出人民币跨境收支循环配套境外小循环的发展模式及相关对策建议。……

吴小伟、丁剑平:基于宏观因子仿射模型实证研究

为扩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宏观因子的信息含量,本文从122组宏观数据中提取宏观因子,通过未被覆盖的宏观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实证研究了宏观因子和国债风险溢价。本文结果发现模型中宏观因子的风险溢价主要是通过水平因子和斜率因子得到补偿。而进一步对收益率进行分解后,发现交易所市场上国债期限溢价波动受货币政策影响。……

俞洁芳、夏超棂:我国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研究

2008年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经济体意识到传统的货币政策不足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纷纷引入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减缓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促进金融稳定。本文基于我国2008-2018年的金融数据,构建了金融周期性指数并运用VAR模型检验了我国主要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研究表明,拨备覆盖率(PC)、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调控效果显著,而贷款价值比(LTV)在降低房地产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容易引起金融体系的短期波动。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