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如下:
「卷首」
王兆星:要高度重视非传统金融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守住风险底线,保持对潜在风险的警惕性和紧迫感,主动出手,坚决驯服‘灰犀牛’问题,全面防范‘黑天鹅’ 事件,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牢牢守住未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们应全面深入领会和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既要重视当前显性金融风险的化解,同时也要加强对长期隐性风险的主动防范;既要高度重视对传统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同时也不可忽视对非传统金融风险的积极应对。因为非传统和隐性的金融风险最有可能成为“灰犀牛”和“黑天鹅”,最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马勇、陈点点: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发现通过限制银行信贷,宏观审慎政策将减少企业从事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进而抑制企业的金融投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信贷——企业金融化”。本文以2000—2016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增长率,有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促使企业回归主营业务,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考察不同的宏观审慎工具,本文发现相比准备金要求,贷款价值比工具对降低企业金融投资增长率的作用更强烈。本文还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银行信贷是宏观审慎政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20%。……
张智富、郭云喜、张朝洋: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
——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遭受冲击的10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构建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信贷的影响比对房价的影响更明显,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在调整银行危机指标及考虑贸易关联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对于中国政策当局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含义。……
郝大鹏、王博、李力:美联储政策变化、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波动
本文构建包含国际投资者、外资企业和银行流动性冲击的DSGE模型来探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和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 美联储加息会导致我国产出、投资和通货膨胀的下降、汇率贬值、国际资本外流和银行系统流动性紧张。随着金融摩擦程度的增加和银行杠杆率的上升,美联储加息对我国产出、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增强。(2)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会直接导致外资企业的投资、劳动需求和产出的下降,并对我国总产出、总投资和资产价格产生明显的负向外溢效应,进一步加剧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3)为应对美联储的利率变动,适当限制国际资本流动能有效稳定我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福利,而实行固定汇率和央行盯住美国利率的政策会加大宏观经济的波动,并导致社会福利下降。因此,我国应该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国际投资者的情绪和信心,以防范国外的不利冲击。……
何宗樾、宋旭光: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居民消费
——基于城乡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
数字金融的强势崛起推动了消费方式的巨大变革。本文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探讨了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所推动的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考虑了内生性等因素后,本文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在短期内对城市居民消费,特别是与生活相关的基础型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验证了数字金融发展驱动居民消费的可能机制:一是数字金融便利了居民的支付,加速了居民的消费决策,进而促进消费增长;二是数字金融通过降低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而释放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尹智超、彭红枫: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历程、机理与未来展望
回顾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改革开放,继往开来,跨越发展”、“加入WTO,咬定青山,奋进崛起,迈向贸易大国”、“逆流而上,大国担当,自贸区(港)与‘一带一路’多维度开放格局促进世界经贸融合”。这其中,货物贸易作为我国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服务贸易方兴未艾;知识产权贸易逆差虽大但未来可期。论文最后论述了70年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理的衍变与反思、新时期对外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创新贸易模式、提质升级实现价值链跃升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杨望、徐慧琳、谭小芬、薛翔宇: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效率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并重塑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给中国银行业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145家商业银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通过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研究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技术溢出和市场竞争驱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金融科技对股份制银行和位于东部地区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显著;具有与金融科技结合程度深、业务创新能力强、决策层年轻化、跨区域经营程度高这几个特征的银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响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造成竞争加剧,推动增加了银行负债成本,促使银行选择了风险更高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的损失,间接促进了经营效率的改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促进金融科技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