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1年12月 总第104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吴晓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

从中央层面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重点,改革开放之初是沿海经济开放,从深圳开始,不断地开放、吸引外资。现在我们搞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发展模式,还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且做了相应定位,不搞重复竞争,不搞恶性竞争。中国 40 年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教科书里是没有的,这 40 年的实践正在丰富人类社会经济学理论,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陈创练、王浩楠、郑挺国国际金融周期共振传染与全球货币政策规则识别

考虑到国际风险具有隐蔽性、蔓延性和跨国别高维特点,本文设计了高维网状溢出矩阵,并考察了国际金融周期的共振传染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递归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识别了全球货币政策规则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近年来国际金融周期共振传染现象愈发明显,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周期净溢出国,其次是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中国、俄罗斯、荷兰则是主要吸收国。②在应对国内金融周期波动上,全球中央银行倾向于采取主动治理策略,从长期提平国内金融风险;对于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则采取防御性策略,即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提高经济行为主体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力求短期内消除外部冲击对国内金融系统的影响。这种政策取向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开放程度较低的经济体并未对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做出显著反应。③从全球开放程度较高经济体看,美国次贷危机后期货币政策盯住经济增长目标的强度明显增强,而盯住国际金融周期冲击的政策取向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迅速从逆周期调控切换为顺周期调控,表现出显著的适时调整特征。最后,本文从国际金融风险及其传染路径的有效识别以及如何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的角度提供重要的决策建议。

张玉英、谢远涛、郝芳静:过度投资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货币政策视角

本文从货币政策角度出发探讨过度投资与股价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OLS模型进行回归。研究发现:(1)过度投资会累积资产泡沫,在坏消息或者不良预期下加大股价崩盘风险;(2)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抑制过度投资以及非效率投资,通过过度投资起到反向调节效应,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本文将货币政策与过度投资和股价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展开研究,宏微观相结合,可以为金融市场去杠杆化、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王晓芳、鲁科技:三元悖论非角点解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政策研究

文章在探索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政策选择与彼此搭配的过程中,为确保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之间相对稳定,以三元悖论非角点解过程为约束,采用TVP-SV-VAR模型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时变动态关系。研究发现,汇率弹性的增加与资本账户开放对当期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在确保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前提下,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同步协调进行有助于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在不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能放松对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这样更有助于稳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果仅扩大资本账户开放,而汇率市场化改革却裹足不前,则必将逐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给国内金融系统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冲击。

谭小芬、虞梦微:全球金融周期: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与政策应对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个国家金融状况的相关性和联动性不断上升,产生了所谓的全球金融周期。全球金融周期受美国货币政策和全球风险偏好的驱动,两者的变化通过跨境资本流动、金融机构杠杆率、信贷和资产价格进行传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跨境银行在全球金融周期传导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危机后,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逐渐上升。中国与全球的金融状况联动性较高,随着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度以及外国投资者参与度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于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性也会进一步增强,这会给中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显著的冲击。为此,政策当局需要实施合理的汇率制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使用宏观审慎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同时推进国际政策协调和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以抵御全球金融周期的冲击。

张晓燕: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运行机制研究

当前,中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变化。构建有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必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必须构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协同发展新格局。无论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演进,还是逆周期实践,都离不开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关注金融稳定的目标是风险承担渠道下的货币政策联接金融监管的起点,两者的协同又是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并重的必要手段。在新时代下,中国必须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推进金融安全法治建设,形成金融治理现代化。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