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兆星:进一步增强金融政策工具的精准性、时效性
本文指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在于稳定预期,同时要注重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中长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经济稳定关乎国内、国际形式。作者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居民储蓄特征及社会融资规模后提出五点建议,从政策、供给端、需求端、监管等五个方面,来提高我国金融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以此助力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金融与财富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庄毓敏、张 祎:流动性监管、银行稳健性与货币政策传导
作为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力补充,流动性监管旨在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目前已成为中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流动性监管如何发挥审慎监管职能、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成为国内外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出发,挖掘了流动性监管对于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流动性监管具有显著的稳定作用,即流动性监管要求的引入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稳健性,且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银行稳健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显著存在,但流动性监管能够显著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因而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而且,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抑制效果在区分银行特征、风险类型、经济环境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 勇、姚 驰:通胀目标调整、政策可信度与宏观调控效应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范式转变特征的DSGE模型,对通胀目标调整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政策可信度对这一结构转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通胀目标调整过程中,政策可信度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效应。本文的分析得到:在政策当局做出政策目标的调整后,如果市场预期这一政策可信,那么主要经济变量将会在政策调整期内达到目标的均衡水平;反之,如果市场预期这一政策不可信,那么市场预期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分歧将使得主要经济变量偏离目标的均衡水平,导致政策调整无法实现其既定目标。同时,政策可信度不仅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且能够起到降低政策实施过程中经济波动的调控效应,从而降低政策实施的成本。特别是,政策可信度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这一稳定效应在中长期内更为明显。本文的分析为理解经济结构性转变过程中的政策信用和预期管理等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贯春、张军、刘媛媛:宏观经济环境、风险感知与政策不确定性
立足于经济增速上升会导致投资者低估外部政策风险的感知偏差视角,本文对实物期权理论进行拓展,并利用上市公司季度数据系统考察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影响投资-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结果发现,经济增速上升显著弱化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内部财务风险大、资产可逆性低和融资约束轻的企业更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与低经济增速阶段相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政策风险感知水平的正相关关系在高经济增速阶段显著更小,为风险感知渠道提供了直接证据。本文强调,企业家的风险感知偏差是投资-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呈现差异化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在经济增速下滑阶段尤其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调控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最终稳定市场预期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
高崧耀、崔百胜:零利率下限约束下中国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宏观调控效应研究
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背景下,我国名义利率受到较大下行压力。为此,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框架下,基于零利率下限约束的视角,构建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以考察货币冲击、技术冲击与偏好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社会福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模型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均带来了产出的增长,相比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虽然数量型规则的货币政策效果更好,但也提升了通胀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福利损失。在名义利率受到零利率下限约束时,由于名义利率工具失效,扩张性货币政策推升通胀的同时,也更大程度降低了实际利率,使得家庭消费得到更大的提升。但通胀和产出缺口的波动更为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福利损失。当前我国政策利率应避免落入零利率下限区间,货币工具也应依据稳增长与稳物价目标之间的权衡,根据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制定最优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使得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印 梅、钱 燕:汇率弹性弱化的一个解释: 价值链位置视角
文章基于产业层面利用多重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标论证了全球价值链位置对出口汇率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对出口依然富有弹性,反映了汇率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然而多角度检验结果均支持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将弱化出口汇率弹性的结论,这一点在低技术产业出口以及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出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分阶段看,全球价值链位置对汇率弹性的影响并不均衡,高阶段的价值链位置提升对汇率弹性的弱化强度更高。因此,促进我国出口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向高端攀升尤其是提升与发达国家之间联系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能有效弥补产业结构调整的不足而弱化汇率变动对出口的冲击。
石 峰、宋晓玲、荀雨菲:大宗商品不确定性冲击与货币政策选择:基于美元本位 DSGE 模型的分析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变化已是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分析其传导机制和对货币政策影响,成为政府部门需关注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开展以下研究:(1)使用随机波动模型,实证估计了大宗商品价格的水平冲击和不确定性冲击,结果表明大宗商品价格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随机波动)特征;(2)构建包含美元本位和大宗商品不确定性冲击的开放经济模型,分析了央行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研究发现与不存在美元本位相比,央行应执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和就业动机,增加总需求、稳定价格。而且,社会福利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正相关。因此,推出更多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为主要特征的大宗商品期货,能够有效降低大宗商品价格不确定性冲击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改进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