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2年7月 总第110期

主要内容 CONTENT

卷首

潘功胜:实现中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委的统筹指挥下,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业界一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加强债券市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走好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刘喜和、霍振先:流动性分层、《资管新规》与政策利率传导

本文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货币信用供给的纵向维度和流动性分层的横向维度构建多部门的DSGE模型,运用2015年第一季度—202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实施对政策利率传导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在货币信用供给的分层结构下,一级交易商资产负债的配置结构和数量直接决定着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资管新规》使得一级交易商和中小银行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资管资金循环路径发生转换,打破了原有的流动性传导链条。在经济增长下行预期下,《资管新规》在短期内影响了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若叠加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将对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带来更大的负向冲击。未来应考虑建立考核大型商业银行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责任指标,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补充类资本的支持政策,从需求端和供给端控制信贷资金向房地产行业流入,并出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马勇、王莹曼: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本文基于中国97家银行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的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通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说明基于“双支柱”的组合式调控确实能部分弥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多重目标的不足。

金 钊、王 玲、王 茜 :基于目标流动性比率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

本文从银行的目标比率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效率和模式,以及不同流动性充裕程度和不同所有制银行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会围绕目标流动性比率调整流动性结构;中国商业银行倾向于减少短期和易受冲击的负债,增加长期稳定的负债和资产;不同所有制银行的管理模式并不相同,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力、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和投资多元化程度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效率有所提升,但还存在融资和投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传统流动性工具等问题。本研究为探讨中国微观银行行为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为当下中国流动性监管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罗煜、崔书言、旷纯:数字化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金融科技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本文使用我国202家商业银行2010-2019年的年度数据,基于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变迁视角,从营销渠道结构、贷款信用结构、信贷行业结构三个角度,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发展与其经营转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水平与网点增量呈负相关,即线上渠道可使线下业务转移,对实体网点存在一定替代效应;数字化程度与信用贷款比例呈正相关、与保证贷款比例呈负相关,且与贷款行业集中度呈负相关,可以促进银行贷款信用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银行数字化发展可优化银行业务流程、增强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在降低成本、增强风控能力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韩思达、陈 涛:债券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研究

本文阐述了债券利率向银行贷款利率传导的替代性渠道、期望收益率渠道和流动性渠道,并结合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构建了三条渠道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国债利率对贷款利率不存在显著影响及长期均衡关系,美国则均存在,两国的信用债利差均不在利率传导中发挥作用。中国债券利率向贷款利率传导效率较低,除了受到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还受到三条传导渠道不畅通的影响。一是信用债发行门槛高、发行效率低,导致替代性渠道不畅;二是银行业竞争不充分、信用评级和贷款担保制度不健全,导致期望收益率渠道和流动性渠道不畅;三是银行债券投资以中长期且持有到期为主,导致流动性渠道不畅。

范从来、张宏亮: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利用2000-2019年宏观金融数据,计算中国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对比2002年以前的数据,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甄别三个不同货币供应层的作用差异,剖析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研究发现,作为货币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依然有效,其中狭义货币M1的稳定增长对GDP增速的提高具有显著长期倾向,M0和央行的资金投放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直接影响,广义货币M2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反映到通货膨胀度量体系中。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