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3年1月 总第116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李扬:金融发展助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目标。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撰文指出,发展格局转型,意味着大规模转变资源配置的格局,而金融则是引导、承载、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格局转型的最重要机制。质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资源配置转型的能力。本文就金融改革两个方面——为资源配置提供准确灵敏的信号以及为资源的配置提供有效的载体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分析。

邓伟,欧阳志刚,杨国超,肖赛:中国借贷便利工具有效性研究——来自银行信贷投放的证据

本文从资金循环的部门视角出发,开发出1998-2020年“点对点”资金流量及资产负债矩阵,创新资金循环的统计方法,通过观测资金的产业性循环与金融性循环的波动特点与变化趋势,剖析了中国资金循环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从而明确了过去中国金融市场中“谁在承担风险”的疑问,并给出了“由谁承担风险更好”的政策建议。2017年以来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中承担并消化着债务违约风险,存在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溢出,财政手段带来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影响力和资金筹集感应度近年来持续上升,各部门潜在的违约风险也明显向金融机构集中。所以在宏观审慎中金融部门应有一个位置转换,通过市场调节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监控风险的能力。

梁方,赵璞,黄卓:金融科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

本文使用2010至2019年间全国1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本文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可以缓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通过促进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增持交易性金融资产来发挥缓解作用。伴随着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金融科技的缓解效应边际递减。金融科技的缓解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间具有异质性,对资本充足率高的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影响较弱。

张姗姗 ,卢晓哲 ,戴德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文探讨了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银行监管资本会如何影响资本在吸收未预期损失并缓冲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我国执行和取消非对称审慎过滤器的两次政策变迁,本文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带来的权益增值具有暂时性、欠缺可靠性,会弱化资本阻滞系统性风险传染和放大的作用。本文的结论从资本质量的角度为资产价格波动计入银行资本的合理性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银行资本监管中关于审慎和效率的权衡提供了参考。

郑休休,刘 青, 赵忠秀 :产业关联、区域边界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基于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实证研究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基于中国各省工业子门类销售产值数据,结合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与海关进出口交易数据,构建了出口和进口两类国际大循环指标、国内销售和国内购买两类国内大循环指标,利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定量检验了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检验产业关联和区域边界在“双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在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效应;其中,工业行业的出口分别与国内中间投入的购买、国内跨省最终消费的销售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效应;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支持了优化国内资源配置、促进国内贸易畅通的必要性。

张明,陈胤默: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历史回顾、经验总结与前景展望

自1994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每十年左右一期的三个阶段。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汇率并轨、波幅扩大和中间价改革的结构性演进历程。在各个阶段,本文都梳理了主导型改革与配套性改革,并对汇改效果进行了评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形成了采取渐进式汇改策略、避免汇率短期内大起大落、保持适当资本账户管制、通过国内结构性改革为汇改提供有力保障等历史经验。实现自由浮动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但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在过渡期内,建议设立人民币篮子汇率的年度宽幅目标区制度,并辅之以必要的资本流动管制。

张勇, 阮培恒,梁燚焱, 邹伟: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银行流动性创造分化

我国银行业在向经济系统提供流动性的过程中,长期存在存贷业务流动性创造收缩和影子银行业务流动性创造扩张的分化趋势,进而表现出流动性在银行
体系内部空转而实体经济发展却面临流动性短缺的 “脱实向虚”效应。本文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视角对流动性创造分化机制及其规模异质性特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会导致银行流动性创造分化从而产生 “脱实向虚”效应。银行规模越小,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所引致的分化趋势更为明显,从而在规模上表现异质性特征,这表明小型银行的 “脱实向虚”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脱媒会强化规模异质性,而旨在治理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会弱化规模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在当前以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为重心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防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引致银行流动性创造分化的 “脱实向虚”效应,尤其是引导小型银行流动性创造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