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4年8月 总第133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张东刚: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形成机理与未来展望

新质生产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改造了生产函数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创新成果和理论飞跃,回答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符合创新的一般规律,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先进性、绿色性和开放性的属性,将为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尚存在理论认知局限和实践挑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推动理论创新,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带来的影响;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欧阳志刚、胡雯华:央行沟通公告有助于提升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吗?

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传导效率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本文将央行沟通公告区分为明确政策操作目标的定量公告和未明确操作目标的定性公告,实证研究不同形式的央行沟通公告对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定量公告有助于提升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定性公告影响不显著。在所有定量公告中,“小纸条”对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提升作用最显著。本文进一步构建沟通语调变化和文本相似度指标检验“小纸条”提升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路径。结果表明:“小纸条”沟通语调变化通过制造“新信息”提高公共信息精度,增强公众对公开市场操作政策的信任度,对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产生影响。相邻“小纸条”间相似的沟通习惯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公众准确理解货币当局意图,提高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理解准确度,提升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上述结果证明,定量公告有助于提升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且央行沟通精度越高,政策利率引导效果越明显,“小纸条”具有常规货币政策沟通工具的效果。

马勇、郭锐、章洪铭:开放条件下的双支柱调控效应:跨国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全球95个经济体1990-2020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经济开放、金融开放对双支柱政策调控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主效应的角度,双支柱政策确实能够在产出稳定、物价稳定、信贷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上发挥逆周期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共同稳定;但从调节效应的角度,随着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双支柱政策的调控效应在不同条件下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中低程度的开放水平下,双支柱政策通过适度的力度搭配就能实现经济和金融的共同稳定;而在较高的开放水平上,宏观审慎政策由于面临较强的负向调节效应,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的上升,宏观审慎政策可能需要相对更大的实施力度来实现金融稳定。本文的分析结论不仅为理解双支柱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调控效应及其政策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经验证据,同时启示我们:双支柱政策的实施力度和组合模式的选择需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开放程度予以结合考虑。

芦东、刘家琳:跨境资本流动、国内信贷周期与汇率制度选择

汇率是全球金融周期与国内金融周期联动的纽带。本文基于28个新兴市场经济体数据研究了跨境资本流动与国内信贷周期之间的实证关系。研究发现:债务型资本流入,尤其是跨国银行资本流入,与国内信贷繁荣和紧缩呈顺周期关系。相较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国家的跨国银行资本流入与国内信贷周期的关联减弱,即浮动汇率起到了稳定器作用,但债券资本流入与国内信贷周期的关联反而有所增强。进一步分析显示,浮动汇率能稳定那些未触发银行危机的“好的”信贷繁荣,但并不能抑制以银行危机结束的“坏的”信贷繁荣,需要与较强的宏观审慎政策配合才能降低银行危机发生概率。本文为我国汇率制度选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依据。

朱民、杨斯尧、巩冰:纳斯达克指数波动与风险分析:AI 技术革新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影响

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2023 年涨幅超 40% ,并在 2024 年第一季度维持强劲表现 ,其背后主要由市场对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持续 、美联储重启宽松货币政策 、 美国经济“软着陆 ”的预期推动 。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或不及预期 、通胀持续影响美联储降息进程 、美国财政和债务风险等因素可能导致上述预期难以实现,纳斯达克指数存在大幅下跌的风险 。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在全球金融和经济领域的 影响日益显著。我国需要密切关注纳斯达克指数大幅波动可能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外溢风险。

李志辉、朱明皓:商品房预售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来自我国地方性银行的经验证据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已成为我国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09—2022年国内43家上市地方性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从预售交易比例与预售交易门槛两方面度量各城市商品房预售交易水平,探究商业银行所在城市的商品房预售交易对其信用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商品房预售交易会提高房地产企业贷款、建筑企业贷款与个人购房贷款的违约率,导致当地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影响渠道方面,商品房预售交易通过提高房地产企业杠杆率、恶化建筑企业资金周转率以及降低期房竣工率来影响信贷资产的质量,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加强对房地产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商品房预售交易对其风险承担的不利影响。同时,政府主导的预售资金提取监管与合理的房价水平均能够减弱商品房预售交易带来的信用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涂永红、陆利平、吴翌琳、陈昭晶、王景业:跨境人民币新观察:特点、问题与对策——基于企业问卷调查

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必须具备的六大核心关键金融要素之一。人民币已成为第五大国际货币,但是与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差甚远。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企业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力军。与以往研究多关注宏观视角不同,本文立足于企业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首次从微观主体的全新角度揭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动机呈现多样性,资产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政策复杂性、资本流动限制、风险对冲工具不足是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堵点。为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议政府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和法律法规,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的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方案,满足企业多元需求,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发挥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比较优势,增加企业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场景,共同营造良好的跨境人民币生态。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