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4年10月 总第135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吴晓求:未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去年10月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专门就金融强国的内涵、重要性、组成元素、实现路径及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都做了重要论述。金融强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都要朝着金融强国的目标前行,它是指引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总目标、总方向。

谭小芬、张坷坷、王雅琦、杨措:数字金融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来自省级—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数据的经验证据

“推动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动力。数字金融作为数字化手段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对于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2-2019年独特的省份-国家层面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数据,通过构建省级层面的数字金融指数以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显著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和份额,且对金融发展禀赋较低的地区、发展中国家、非国际四大货币经济体以及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促进作用更大。数字金融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与贸易渠道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其中,金融渠道表现为数字金融通过提升货币结算效率使得人民币交易成本降低,贸易渠道表现为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使得企业贸易市场份额增加,这两方面均能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双向开放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厘清了数字金融与对外贸易本币计价结算之间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及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章元、甘徐沁:银行竞争与创业选址: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研究金融机构分布如何塑造经济空间分布对新经济地理学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证明了银行竞争提升会降低贷款利率,进而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且该吸引力随地区间贸易成本下降而加强。基于中国银行网点和工商注册企业创业选址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加强确实会显著促进创业企业进入,使用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和中小银行异地扩张冲击作为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理论模型刻画的影响渠道在经验研究中也得到支持。本研究有助于理解金融地理结构与创业选址和空间经济分布间的关联。

巩润泽、吴卫星:数字金融使用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本文利用 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了数字金融使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首先,数字金融使用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其次,数字金融使用可以通过提高收入、增强社会信任以及降低社会排斥的方式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最后,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使用在促进女性、低学历以及高年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方面具有更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厘清数字金融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系,完善流动人口相关政策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朱民、杨斯尧、巩冰:技术炒作、信贷扩张与科技资产泡沫:美国纳斯达克股市资产泡沫和风险的检测与分析

继2023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上升43%后,2024年上半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继续上升超18%,上升高度集中在七大科技公司。2024年4月后,科技股和非科技企业股的走势出现分叉,科技股继续上扬,而非科技股开始下跌,显示市场对科技企业和非科技企业的预期开始分化,市场开始出现纳斯达克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Dalio Ray,2024;Goldman Sachs,2024;朱民等,2024)。加强对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特别是对国际股票市场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与预警,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由此,我们对纳斯达克股市可能的泡沫和风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首先运用GSADF检验方法,对1974-2024年纳斯达克指数中的资产泡沫水平进行了测度与检测。研究发现,纳斯达克指数的确在2020年以来出现了较大的资产泡沫,GSADF值达到了1.21,高于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但是低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为进一步探讨泡沫的成因,本文进一步通过结合经济基本面与资产定价方程,构建了一个DSGE-AP模型,对美国股市的资产泡沫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股票收益冲击带来的异常市场情绪、GPT技术进步的冲击和缺乏实体经济大规模运用形成的不可持续的技术炒作、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带来的信贷扩张是纳斯达克股市资产泡沫生成的三大主要驱动因素。目前三大因素都处于显著性敏感阶段。2020年以来纳斯达克股指泡沫是否发生大幅调正的风险取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改变的时间点,技术进步能否跟上泡沫扩张的速度,以及非科技企业能否大规模投资和运用GPT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增长避免美国经济衰退。唯有当科技创新的速度能够与市场期望的热度保持同步,美国经济能“软着陆”和流动性仍然宽松才能有效避免本轮资产泡沫大幅调整的风险。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一般意义上贡献了科技资产泡沫的形成、扩张与破裂机制的文献,为金融市场领域的宏观理论建模提供了拓展性研究框架,也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提出政策建议。

张明、王喆、陈胤默:全球新变局之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驱动因素、方案比较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新变局之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调整与重构。短期内,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暂不会被取代;中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会发生新的变革。当前,代表性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包括部分以大宗商品为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III、以SDR或数字货币为基础的一体化超主权货币体系、以多种储备货币为基础的多元化货币体系。本文基于货币发行和货币竞争两个维度构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二元分析框架,对上述代表性改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信用货币体系仍然是符合货币演进规律的主要货币本位形式,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可能更为现实,数字货币亦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激烈竞争的新维度,但其影响尚不确定。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当在国际金融秩序重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安全与发展为目标,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钟红、陆香怡:数字金融发展指标构建与国际比较研究

数字金融正在全球快速发展,成为各国金融竞争的关键领域。为了全面准确地刻画各国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数字金融竞争力,本文从数字金融基础、数字金融治理、数字金融服务3个维度构建数字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系统评估2018—2022年全球60个主要经济体的数字金融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不同国家数字金融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美、东亚、欧洲地区发展水平较高,G20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较高。美国、英国、韩国和中国是数字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前四位的国家,四者在细分领域存在不同的竞争优势。我国在数字金融基础和数字金融服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数字金融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在数字金融治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结合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为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分享到: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