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国际货币评论》2024年9月 总第134期

预览 下载
主要内容 CONTENT

摘要

陈雨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着力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作为国家经济的血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科技第一生产力以及创新第一动力的艰巨使命,承担着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重任。应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发展,通过推进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供给优化、大胆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优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等举措大力发挥银行机构和资本市场在中国特色科技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以精准化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提供广渠道、多层次、全周期、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推进数字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姜富伟、刘雨旻、孟令超:大语言模型、文本情绪与金融市场

“人工智能+”行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助于金融强国建设。本文创新性地融合结构化金融市场数据和非结构化金融文本大数据,并结合中国特色金融市场的独特特征,训练了一个更适用于我国金融领域的中文金融大语言模型,并开展金融市场情绪测度和资产价格风险预测。研究发现,与传统字典法相比,使用中文金融大语言模型构建的大模型情绪在金融市场回报预测方面表现显著更佳。大模型情绪对很多宏观经济变量也有显著预测能力,能够捕捉非理性情绪冲击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大模型情绪在经济下行和极端风险事件期间的预测效果更强,契合了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情绪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会产生非对称与非线性影响的结果。综上,本研究展现了“人工智能+”行动在我国金融领域应用落地的潜在技术路径和理论逻辑。

何青、胡通: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策略

当下,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大国并且金融业整体呈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此背景下仍有两大问题尚待回答:一是金融强国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金融强国。通过与美英日德等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金融强国具有三大共同特征: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强大的金融国际影响力和强大的核心金融要素。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巨大的经济体量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但是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完善,金融国际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显著。从构建金融强国的核心要素看,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功能、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金融监管的效能以及金融人才的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实现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不仅要从共同特征中吸取国际经验,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从而克服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和金融危机频发等固有矛盾。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将是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有效实践路径。

田利辉、李懿行、李政:试验性监管能抑制区域金融风险吗?——来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证据

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是金融科技发展带给所有监管者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的视角出发,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又称“监管沙盒”试点)为契机,利用2015-2022年中小银行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主要考察试验性监管政策能否有效抑制区域金融风险。研究发现,试验性监管能够显著降低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区域金融风险;异质性检验表明,试点政策能够对资产规模小、自身风险水平高且特许经营权价值低的农商行及其他违规动机大的中小银行起到更加明显的风险约束作用。本文基于试点特征,从优化监管效率和鼓励创新发展双重视角出发探究其作用渠道,并发现试点可以通过降低银行不透明度、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扩大人才规模来缓解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还发现,试验性监管能有效约束样本的潜在溢出风险,相较于强制性监管,在事前风险和整体风险的控制方面具备更多优势。此外,试验性监管可以加强金融科技对金融创新的助推作用,实现“创新”与“监管”的平衡。政策启示在于,监管部门要用管理有“温度”和治理有“力度”的机制推动监管试点稳健规范运行,积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宋科、孙翼、朱斯迪:央行数字货币能带来货币国际化吗?

当前,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兴起和发展,其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影响引发关注。货币国际化受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滞后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慢变量”。目前来看,货币数字化并不必然带来国际化,数字化不等于国际化。然而,在数字化时代,货币国际化一定需要数字化。央行数字货币有望给货币国际化带来至少以下三方面的边际改进:一是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改进现行跨境支付方式,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规避制裁等方式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变革;二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技术不仅能够拓展跨境支付场景,而且能通过预设触发条件缓解跨境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风险,提升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接受度;三是央行数字货币在便利性与匿名性方面相对更具优势,这有助于实现数字化时代隐私保护和支付效率的平衡,增加公众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

陈国进、郭珺莹、陈文鹏、赵向琴:金融不确定性、企业违约风险与宏观经济下行

金融不确定性对经济体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构建包含银行与企业的两部门模型,结合模型推导以及数值模拟研究金融不确定性对经济下行风险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基于分位数回归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检验。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金融不确定性对5%分位点产出增长率 (即在险增长) 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该负面影响数倍于其他分位点,金融不确定性上升将加剧经济下行风险。第二,金融不确定性上升将紧缩银行信贷条件,影响企业的投资与生产,导致企业破产违约概率上升,加剧经济下行风险,而且企业违约风险上升后,会进一步放大金融不确定性对经济下行风险的负面影响。第三,房价下跌将加剧金融不确定性对经济下行风险的负面影响。本文为理解金融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新证据,为实现稳增长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吴虹利、郭红玉、刘浩然、王景业: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国债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中,国债收益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变量。本文使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拆解我国国债收益率分析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国债收益率的跨国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渠道。本文发现,美联储前瞻性指引主要通过信号渠道对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中性利率产生显著溢出效应,而常规货币政策的未预期冲击同时通过政策预期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传导,并且在汇率渠道的作用下,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时间节点上,“8·11”汇改前以风险承担渠道为主,收益率的期限溢价部分受到美联储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的负向影响,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资产平衡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了一定的对冲作用,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国债收益率风险中性利率和期限溢价影响均减弱。本文建议,我国应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并强化对跨境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响应机制。



分享到:
往期回顾